编
者
按
加快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
罗佳明
交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围绕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作出了系列安排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奋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开路先锋。
一、准确把握交通极的深刻内涵
202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枢纽最高层次“四极”之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这是国家建设成渝“交通极”的四川担当,是四川建设交通强省的升级版本,具有更高层级、更深层次的内涵。交通极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点,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必需前提、必要基础、必经咽喉,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现代交通网络、优质运输服务、后方腹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是区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急先锋、排头兵,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对外联通全球的节点,是区域内最大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供应链的发起端、运输链的中转端、需求链的配置端,能够深度参与国际客货运输、全球资源配置、世界规则制定。生产要素集散的高点,是区域内各层次交通的汇聚地,各方面要素的集散地,具有强大的客货吞吐能力,能够为区域内各类要素快速汇集、分拨和流通提供坚实支撑、坚强保障。交通科技创新的顶点,是区域内前沿技术创新的主攻手、高端资源集聚的主阵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战场,拥有领先的科研能力、智慧的运输系统、先进的运载装备。
二、深刻理解建设交通极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位“三新一高”和治蜀兴川全局,加快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需要在西部地区寻找一个交通极点来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促进战略实施。省委抢抓这些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立足四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战场的最大实际,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高远的战略眼光,顺势提出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就是要站位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全局,在西部地区建立一个以交通为支撑载体和关键纽带的极点,更好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
(二)有利于国家构建“钻石形”交通新格局。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拥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3个交通极,但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西部地区的交通留白太大,全国“东强西弱”的交通格局长期存在。现在,我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共同形成巨大的“钻石形”交通空间,对于国家重塑西部交通版图具有深远影响。
(三)有利于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包括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与周边13个国家接壤,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四川地处中国西部、内陆腹地,拥有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区位优势,通过打造交通极,形成西部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激活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更好促进东西部的沟通交流,助力破解中国长期存在的东西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推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四川建设。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首先要强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交通经历了从“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交通始终在治蜀兴川全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站在建设现代化四川的历史新起点,打造国家立体综合交通极,就是要进一步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使交通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坚实底盘、内外循环畅通的重要纽带,推动四川在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早日建成经济强省,支撑四川在全国经济大局中成为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五)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广大群众出行方式和货物运输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群众出行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对设施、技术、管理、服务等要求逐渐提高;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攀升,客货运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要求更高。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就是要聚焦“人民满意交通”,显著提升运输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加快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实现“人悦其行、物畅其流”。
三、准确把握建设交通极的基础条件
省委提出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是在分析各种历史机遇的前提下,立足四川交通发展实际,通过深层次考量作出的战略决策。
(一)四川建设交通极的优势
一是设施体量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路网总体规模达41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5312公里、西南第一,公路总里程39.9万公里、全国第一,航道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全国第四,建成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5座、全国第三,四川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具备了建设交通极的基础设施体量。
二是辐射范围广。在全国21个城市群(圈)中,国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的交通主骨架和枢纽,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结构都处于领先地位。就四川而言,拥有“3轴2廊2通道”主骨架、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渝还是全国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之一,国际班列境外城市站点和影响力居全国第1,国际(地区)航线居中西部第1,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占比和货邮吞吐量均稳居西部第1,无论是对内对外的辐射能级,都有成为交通极的基础。
三是运输需求多。目前我省全社会营业性客运总量9.8亿人(不含私家车、城市轨道交通),年人平均出行高达到13.9次,高于长三角13.0次、粤港澳12.6次,客运出行需求旺,预计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客运发生吸引量居全国21个城市群(圈)第4位。我省2020年货运量为17亿吨,预计2021—2035年年均增速将达4.24%,货运发生吸引量居全国21个城市群(圈)第6位,到2035年货运总量将达31.7亿吨、是2020年的近1.9倍。
四是发展质量高。我省物流竞争力强、流通顺畅,客货运输组织模式先进、标准规范完备,交通创新能力、安全保障能力、交通治理水平较高,能够高效支撑满足庞大的客货运输需求。根据中国城市物流竞争力报告(2021),成渝地区物流竞争力总体位于“三极”之后、西部第1,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全国“四极”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数量全国领先,且大多聚焦在智慧、安全、绿色、治理等高质量发展领域。
(二)四川建设交通极的不足
一是对外主骨架尚未全面形成。我省已建成40条进出川大通道,但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川甘通道仅建成2条,川青、川藏通道尚未贯通,总体形成了以胡线为界偏东偏南的扇形开放格局,“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交通支撑力度依然不足。
二是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还不高。轨道交通建设滞后,高速铁路网密度远低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核间、雅安经乐山至自贡至重庆、绵阳经遂宁至内江等缺乏直连铁路通道;公路网络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城市之间缺乏直连直通的高速公路;交通资源分布不均,成都平原经济区以18%的面积聚集了全省31%的公路,单中心放射分布特征明显。
三是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还不强。航空运输国际功能偏弱,双流机场连通的国家及地区仅为首都机场的1/2、浦东机场的2/3、白云机场的5/9。港口体量较小,泸州港、宜宾港集装箱吞吐量仅为武汉港的1/9、南京港的1/12。省内各枢纽间分工协作不深入,川渝两地枢纽机场、国际班列、内河港口同质化竞争、定位交叉重叠现象明显,枢纽集群功能未充分发挥。
四是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还不高。旅客联程运输水平亟待提升,站城一体、立体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及其大容量、快速度的辐射集散通道较缺乏,全流程、一站式、一票制等模式发展不足。多式联运发展缓慢,运载单元和载运设备标准不统一,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和服务规则衔接不畅,缺乏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化平台,物流园区、港口等铁路专用线和集疏运公路建设滞后。
五是建管养运和高质量发展难度较大。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上游,全省超过1/3国土面积处于生态红线以内,国土开发空间受限;同时地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区域,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建设维护的财政支撑和运行效益相对薄弱。当前,既要抓好“三州”地区、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又要推进安全、绿色、智慧转型升级促发展,多重任务交织,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
四、明确建设交通极的主要任务
党代会围绕打造交通极,提出要坚持“铁公水空”全面发力。我们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助力四川早日建成交通极。
(一)推进铁公水空多式协同,形成超强的基础网络,不断扩大“极规模”。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坚持多方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铁路强通道、公路提品质、水运挖潜能、航空扩能级、邮政优体系,特别要大力实施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宜攀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出川大通道达53条;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交通极,出川大通道达94条,形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的客货交通圈和万亿级交通产业集群。
(二)推进运输服务提质增效,形成超大的流通体量,不断提升“极效率”。着力提升区际出行快速化、城际出行便捷化、城市出行绿色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运服务普惠均等水平和客运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加快实现“人享其行”。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邮政快递运输网络,着力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加快实现“物畅其流”。到2025年,川渝毗邻、成都都市圈、城乡等三个重点区域运输一体化进程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旅客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1小时到达;到2035年,多层次、高品质的旅客出行服务系统和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运行更加顺畅,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三)推进集疏港站多点开花,形成超高的枢纽能级,不断增强“极聚力”。以建设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发展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构建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为引领,加快打造“一主四辅多点”枢纽体系。“一主”即突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四辅”即重点打造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广元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多点”,即重点培育南充—遂宁—广安、绵阳、乐山、内江—自贡、雅安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到2025年基本形成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枢纽集疏运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到2035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联通全球。
(四)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形成超前的示范引领,不断提高“极质量”。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创新能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等取得较大突破,到2025年初步建成适应打造交通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省级交通碳排放监测平台,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全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生态保护和修复,到2025年,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极要求。以“平安交通”为统领,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断提高交通安全应急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行业安全应急实现“三升两降”,安全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五)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优化,形成超好的治理体系,不断夯实“极保障”。推进法治交通建设,健全完善交通法规、依法决策、行政执法等制度,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交通法规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完善“大交通”协同组织、协同发展的机制。健全基础设施管养机制,确保交通管理规范有序。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全方位提升社会交通文明程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交通先行!
建设交通强国
希望四川早日建成交通极
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四川建设
致富路。
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