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扎实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张 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统揽全局、站高谋远,讲清了“时与势”、讲明了“稳与进”、讲透了“治与兴”,充分体现了贯彻中央精神对标与落实的统一、部署工作战略与策略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政治感召力、时代感染力、实践指引力。报告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号大事进行精炼总结,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总体部署,为今后五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围绕省委“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汲取强大力量,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回首来时的路: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和伟大精神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大动力
四川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举全省之力打赢了一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取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四川在国家连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都被评为“好”的等次,在巴蜀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脱贫攻坚铸就的“里程碑”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航向标”。我省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必将指导实践、昭示未来。一是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终结。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涉藏地区所属贫困县提前一年全部摘帽,聚力攻克大小凉山彝区这一堪称全国最突出的深度贫困堡垒,千百年来困扰四川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划上句号。二是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0年全省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9480元,是2013年底的3.46倍。136.05万搬迁群众挪出了“穷窝”,353.78万脱贫群众住上“安心房”。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不蔽风雨到住有安居、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脱贫群众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三是脱贫山乡面貌凸显历史性巨变。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和1.6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一大批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即便在最偏远的乡村,农民群众也能看电视、刷“抖音”。四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发生历史性转变。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管齐下,广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脱贫群众的精神状态、生活观念大为改变,从贫困中“走了出来”,更从精神上“站了起来”。五是脱贫地区基层基础得到历史性夯实。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极大巩固。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要义在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成功模式和制度范式。
脱贫攻坚凝聚的“精气神”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力源”。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取得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精神上的累累硕果,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共同意志,凝聚起合力攻坚、决战决胜的磅礴伟力;这一伟大精神,蕴含着科学思维和精准理念,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展现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魄力;这一伟大精神,蕴含着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彰显了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使命担当。身临其境感受脱贫地区的沧桑巨变,文明新风之盛、感恩情怀之浓、干群关系之深、精气神之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地打动人心。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价值追求和有力武器,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聚了思想共识,提供了动力之源和精神之力。
二、看清脚下的路: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如果守不住,“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就会卷土重来,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比没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要严重。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个大逻辑,科学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准确把握形势任务的“三大变化”。各地需要坚持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动“三个转向”。一是工作对象上从帮扶脱贫群众转向所有农民。在毫不放松抓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稳定增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前提下,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二是工作任务上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在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经全面解决,过渡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从解决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工作措施上从支持脱贫县脱贫摘帽转向促进发展。脱贫攻坚期间主要采取帮扶的手段支持脱贫县摘帽,用发展的办法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还不够,需要强化系统观念,引导政府、市场、社会各类资源,推动脱贫县更多依靠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缩小发展差距。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准发展方位、找准工作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通过全省上下的努力,我省过渡期第一年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获得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好”的等次,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一是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压力较大。有的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部分脱贫劳动力就业不够稳定,直接影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全球疫情持续影响,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稳收入难度加大。二是脱贫县发展步伐有待加快。部分脱贫县特别是全省50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总体发展基础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国家和省级重点帮扶县农民收入增速低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的达22个,国家重点帮扶县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20%。三是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尚有短板。有的地方松劲懈怠,对巩固脱贫成果重视不够,责任、政策、工作落实还不到位。部分新到岗干部对政策不够了解,实战经验不足。部分帮扶干部业务不够熟悉,想干不会干。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各地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
三、坚定前行的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实干。各地各部门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省委“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突出发展导向,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把准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把党代会谋划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变成“实景图”,确保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本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
坚持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关键前提。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颗纽扣,必须“盯村入户”,把监测对象找准找全,做到有的放矢。精准认定监测对象,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优化自上而下排查与自下而上申报机制,规范识别认定程序。注重年度集中排查和日常动态监测相结合,健全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和村级入户核查员制度,及时准确认定监测帮扶对象,做到应排尽排、应纳尽纳。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帮扶需求、发展能力等实施分类帮扶,及时落实针对性、精准性帮扶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巩固提升,在产业扶持、就业促进、以工代赈等方面优先支持监测帮扶对象。统筹发挥农村社保兜底和保险救助功能,让监测帮扶对象享受更多惠民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紧紧抓住产业和就业这两个关键,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组织实施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行动,切实增加经营性收入,稳住工资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落实政策性收入,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生活水平。着力增强产业增收带动功能,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的比例逐年增长,加快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加大消费帮扶,用好“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完善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机制,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方式,把帮扶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脱贫群众。用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贷等金融政策,稳步提高到户产业的增收能力。着力增强就业增收支撑功能,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提高劳务就业组织化程度,推行“互联网+就业”模式,完善省际间、省域内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积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加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落实以工代赈、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就地就近稳岗就业措施,抓好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开展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升。
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各方力量向脱贫县倾斜支持,不断缩小脱贫县与其他县的发展差距。大力培育脱贫县特色产业,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依托脱贫县农业农村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壮大脱贫县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生态、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将农业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县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建强脱贫县县域经济发展支点。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等平台作用,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推动脱贫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市场合作,拓展营销渠道,促进脱贫县的特色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市场空间深度对接。持续改善脱贫县发展条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重点帮扶县发展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政策,持续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支持。编制执行好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科学论证储备项目,将重点帮扶县要实现的刚性目标任务转化成具体项目,转化成到县、到村、到户的具体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坚持把乡村建设治理作为重点任务。立足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目标,统筹资源要素,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久久为功推进乡村建设治理,确保干一件成一件。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乡村为农民而建,遵循城乡建设发展规律,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分类,合理定点、定位、定规模、定功能。规范有序建设乡村,留住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避免生搬硬套、千村一面。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文明新风培育行动,扎实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治理方式,增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发挥好乡村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有力整治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
今后五年按指明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深化改革、不断发展。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决策部署上来,
乡村振兴,民族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