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姜丽 黄刚 川观新闻记者 周海波 薛维睿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5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动力,为探索重建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6月1日,雅安芦山发生6.1级地震。总书记十分牵挂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他的关心给灾区干部群众带来温暖与信心。

决战决胜重建脱贫“双攻坚”、如期兑现“七年同步小康”庄严承诺、县域经济加速壮大……9年过去,芦山始终牢记总书记“继续发力,更好发展”殷切嘱托,积极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重建新路,实现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大跨越。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一张感恩奋进、拼搏向上的“振兴图”跃然于眼,一幅城美、产兴、人和、山绿的绚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条信念:以人为本

6月16日下午,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书声琅琅,同学们正积极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蓝色T恤、红色运动裤、白色跑鞋、佩戴着红领巾,即将11岁的骆俊诚已长成一个活泼俊朗的大男孩。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内,总书记遇到小男孩骆俊诚。看到这位可爱的孩子,总书记捧起他的小脸蛋亲了一下。

这一幕,在当时让无数人感动落泪,也激励无数人勇毅前行。

当年总书记亲吻的骆俊诚,已长成了大男孩。

“我想告诉习爷爷,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我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一名特种兵。” 骆俊诚有着跟很多男孩一样的“保家卫国梦”,满怀对未来的憧憬,骆俊诚正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他性格外向活泼,担任班长,成绩也在全班前10名。”班主任舒鸿涯如是评价。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此后对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一系列批示,始终强调“以人为本”。芦山以“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为目标,深入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最关心的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

今年6月1日,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芦山科学处置、合理谋划,“以人为本”同样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震后第五天,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瓦窑溪组的冷水鱼养殖场项目正式复工建设,这是处于此次震中附近的太平镇复工的首个项目。震后一周,灾区全面转入过渡期安置阶段,给予受灾群众更好的生活条件。

一句寄语:敢于有梦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6月16日下午,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正在上音乐课。在音乐老师廖茂棱的钢琴伴奏声中,同学们整齐站立,一遍遍练习着“感恩手势操”。

隆兴中心校,老师正在教授音乐课。

廖茂棱说,现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钢琴、多媒体播放设备一应俱全,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4·20”芦山地震中,隆兴中心校多幢楼房受损。震后,学校建起灾区第一所“帐篷学校”。隆兴中心校将“感恩”列为校训,九年来,感恩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我们学校有一套自己的感恩教育校本教材,每个班都会不定期开展感恩教育,让同学们学会感恩。”隆兴中心校校长王智强也亲历了当时地震,并见证了学校九年的变化:“学校建起了幼儿园、科技馆和食堂,运动场也改造一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年来,孩子们通过作文、书信、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同时学校也被命名为雅安市感恩教育基地。”

为了让更多孩子敢于创造梦想,隆兴中心校确立特色办学目标——依托科技创新教育,打造农村科幻特色学校。建起壁挂式科普长廊,定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组织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加强科技教育队伍建设等。“震后九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6项,市级奖24项。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农村科幻特色学校’和‘科普特色示范校’。” 王智强如是说。

一个希望:重建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恢复牵挂在心。他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专程到农田里察看玉米种植情况,询问灾后恢复生产的安排。他高度重视产业升级和节能环保。

回看灾区这几年的产业发展,走的正是“后发也要高点起步”“转型才能更好发展”之路。

6月17日,“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镇。

“浴火重生”的龙门。

干净整洁的街道花坛里,月季、杜鹃、紫绣球等花开正艳,映衬着风貌统一的中式新农居,仿佛进入一座古镇大花园。

下午6时,时值周末又正当饭点,龙门镇青龙场村李二哥特色烤鱼店外停满了车,小院内的十多张餐桌,座无虚席。

“你们的烤鱼马上来咯,先吃点小菜。”店主李连强正忙着招呼客人,由于生意火爆,全家人均在店铺帮忙。

重塑信心,“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集中安置点鼓励乡亲们,在过渡安置期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同时主动想办法、出主意,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地震之前,龙门镇村民大多从事传统农业,或外出务工,收入低。震后,龙门镇依托原有的古镇文化底蕴及观光农业、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全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1月,辖区内的龙门古镇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震以前,李连强一直在全国各地跑货运,“常年在外,特别辛苦,还挣不了多少钱。”

龙门镇的街景。

灾后重建,2015年,李连强一家分到了一栋3层小楼房,利用临街的商铺和小院,李连强开起了烤鱼店。“随着游客的增多,我们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守着家门口,一年收入也有十几万。”面对未来,李连强信心满满。

约两公里外的龙门溶洞景区提升项目现场,十多名工人头戴安全帽,正在各自岗位紧张施工。

该项目艺术总监王雁介绍,溶洞景观将采用3D光电效果,结合洞穴暗河、洞穴小火车等,呈现以自然风光、溶岩奇观为主题,集文化体验、互动观光、亲子研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型旅游休闲度假区。

“今年,龙门镇的龙门溶洞、红军村、‘龙兴之野’、‘鱼跃龙门’等文旅、农旅项目正大力推进中,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到龙门观光旅游。”龙门镇党委书记苟发灵介绍,龙门镇坚定不移走好“发展新路”,以龙门古镇4A景区为核心,建设文旅农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文旅产业核心区,着力将龙门镇建成重建新路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域旅游先进区和重建新路发源地,努力打造“休闲古镇·旅居龙门”文旅品牌。

龙门镇感恩广场。

傍晚时分,龙门镇的感恩广场上响起了《恩情永不忘》的旋律,十多名群众跳起了广场舞。一旁的感恩亭,有老人挥动着蒲扇,给孩子们讲着家乡的变化。

“永远跟党走”——广场边,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镌刻五个鲜红大字,默默诉说着灾区群众的朴素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