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青山 张蒙

“大家都有我的微信和手机,听不懂的下来直接找我。”6月16日11时,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田埂上,一口气喝完杯里的茶水后,马均冲着正在做笔记的“学员”挥了挥手,“上午就到这里了。”

马均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前来听课的“学员”全都是永丰村的村民。马均说,把水稻新品种管理技术培训课搬到田坎上,原因有二:一是过去一周,前来听课的村民增加了一倍,达到七十余人,村部的课堂已经装不下;二是实践证明,田间地头教学效果更好。

几天前,正是这片田埂上,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视察。总书记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华小峰 摄

多产粮、产好粮。连日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经转化为村民们在烈日下学习做笔记的现实动力。“在马教授这,我们才晓得啥子叫科学种粮。”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感慨,单是马教授讲解的水稻分蘖期管理技术,就能让自己每亩每年减少水肥和劳力投入50元、增产10斤以上,“而且种出来的米品质更好,价格也更高。”

想要多产粮、产好粮,不只靠技术。“老话说,谷非地不生。没有地,啥粮食都长不出来。”永丰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李雪平说,除了“藏粮于技”,村里还用了三招来推动“藏粮于地”。

一是防止耕地“非农化”。李雪平说,除了召开“坝坝会”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村民,永丰村还刚刚成立了一支拥有20多人的“永久牌”耕地巡护队。主要职能,是日常巡查防止乱占乱用耕地。

二是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与业主和农户协商,今年大春,永丰村将原有的130多亩低效果园、菜地改造成了粮田。眼下,已经全部种上了水稻和玉米。同时,通过修改村规民约,明确任何人流转村里土地时,都必须加入一条用途限制的硬性条款:只能种粮。

三是确保有人种粮。李雪平介绍,全村5100余户籍人口中有近六成在外务工,“谁来种粮”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借助种粮大户、专合社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永丰村6320亩耕地中流转率已超过96%,“均用于粮食生产”。

统计显示,依靠技术保驾和“藏粮于地”,今年大春,全村共种植水稻5760亩,较去年增加13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