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吴聃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房里,有这样一群护士:他们在工作之余,做研究、搞发明,先后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创新成果奖10余项,成果转化40余项,被大家称为“病房里的发明家”。他们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张静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张静创新工作室”)。

张静(中)和同事们交流护理工作。吴聃 摄

当“南丁格尔”成了“爱迪生”,会是怎样的惊艳?4月21日,记者走进了张静创新工作室,去感受这些发明给患者带来的便利。

来到张静创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荣誉墙”,上面满满当当地展示着各类专利证书、荣誉证书。“荣誉墙”下是一排矮柜,里面装着学习用书和部分发明实物。

张静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四川省总工会首个以团队负责人命名的医学护理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工作室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临床创新发明为工作方针,着力解决护理相关技术发展瓶颈,重点攻关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出现的棘手难题,同时注重实战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同步转化。

张静(左二)带队查房。 吴聃 摄

“我们的发明主要涉及管道系列、注射器系列、排便装置系列等九大系列。”工作室负责人、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总护士长张静介绍说,病房里易见常用的器具,如大小便护理用具、 胃管、 空针,甚至是床单被套等,都被他们改良过。

记者在工作室里看到了一款改良后的胃管。新型胃管增设了鼻部防扯脱固定夹,不易滑脱。胃管入胃的一端,比传统胃管多了五六个小孔,使引流更充分。胃管接头处也增加了一个接头,能和空针“无缝对接”,降低了被污染的几率。管道上印有刻度,入胃长短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的胃管,这种新型胃管,让患者插管感觉更舒适,护士注药注水也更方便。”张静介绍,目前这款胃管已经上市,在部分医院投用。

张静说:“不仅是胃管,工作室里所有‘发明’都是在临床护理实际操作中改良产生的,其目的都是想要减轻患者痛苦,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随后,张静又向记者展示了一项关于病床的发明。“有的患者住院后,因为种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只能在床上。传统病床在病人大小便后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我们发明的新型病床,可以让患者通过简单的遥控操作,自动开关便器,完成冲洗、烘干等个人卫生的清理,还能帮助患者实现翻身。不仅减轻了护士工作量,也让患者更舒适便利,更好地维护了患者尊严。”张静说,这种新型病床不仅适用于医院,也适用于家庭及各类养老机构。“目前,这个病床专利已经进行了转化,进入了产品设计、生产阶段。希望能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

张静(中)与病人交流。吴聃 摄

李婆婆的女儿长期卧床。为了防止褥疮,李婆婆每隔两小时就要帮助女儿翻身一次,照顾起来很是不易。听说工作室发明出了新型病床,李婆婆专门找到张静询问情况,“希望新的病床能够早日投用,让患者和患者家属都能轻松一点。

“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机器人配药系列的发明。”张静翻出3月底刚拿到的该系列相关专利证书向记者展示,“护士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为病人配药,我们希望通过机器人配药来‘解放’护士,让病人得到更多的照护。”

对于未来,张静有着明确的规划。她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创新创造和人才培养,把创新工作室下沉到基层医院,力争带动全川乃至全国的护理同仁进行护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