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吴聃

“河南米河镇的乡亲们,中国移动空中基站抵达你镇上空……”这是一条刷屏不少人朋友圈的消息。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突发特大暴雨,米河镇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通信中断成为孤岛。一架搭载空中基站的无人机从贵州安顺起飞,飞行超1200公里,横跨4个省,来到米河镇上空帮助恢复了通信。

这架无人机的领航员们,就来自川观新闻记者想要向您介绍的这个工作室——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周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创新突破通信链路瓶颈

该工作室创新性地提出“利用5G移动通信网络来代替无人机厂商自建私有通信与控制链路”,解决了传统无人机飞行和控制距离有限的瓶颈,也解决了高清数据传输处理速率慢、带宽窄、不能实时回传等业界难题。

工作室负责人周剑接受采访 吴聃 摄

周剑是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向川观新闻记者介绍说:“随着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全球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应用场景包含应急救援、城市安防、交通物流、农林植保、巡察测绘等。然而,除了娱乐航拍外,其他应用目前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一个主要的瓶颈就是通信链路条件受限制。”

为此,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于2018年组建了国内业界首个5G网联无人机团队,在5G网联无人机领域开展探索与实践,牵头进行了无人机低空网络与通信标准的制定,研发推出了中移凌云无人机管控服务平台和全球首款5G网联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打造起了自主可控的“云、网、端、应用”体系。工作室成立以来,已荣获国际级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9项。“简单说,我们致力于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更远、更精准,同时通过自动飞行算法控制无人机,无需人员实时控制,以达到释放人力、减负提效的作用。”

技术人员开展户外试飞(受访者供图)

成为应急救援“好帮手”

2019年参与四川长宁6.0级地震现场通信保障;2020年参与木里县森林火灾复燃地点勘测;2020年参与乐山特大洪涝灾害灾情勘察;2021年参与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通信保障和受灾群众救援……周剑介绍说,近年来,该工作室的5G网联无人机技术,已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同时,工作室技术还应用于巡察测绘等多个场景。“暂未发现火情,无人机数据已实时回传。”2022年4月24日,周剑和同事们在成都的指挥大厅内,隔着200多公里执行宜宾屏山县的森林防灭火监测任务。5G网联无人机每架每天可以完成40多平方公里的巡视任务,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40倍左右,可以高效完成河道巡检、矿山巡查、森林防火、人工护林等多种任务。

不仅在山野户外,城市中同样也可以运用5G网联无人机进行巡察。周剑表示,“我们在陕西西咸新区探索了城市网格化立体消防救援体系。按照消防无人机5—8分钟到达现场作业的技术指标,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网格化区域,在区域内部署消防无人机。当火情发生时,离起火点最近的消防无人机将自动起飞。”

“我们对于无人机逐梦长空的遐想,不仅仅限于应急、公安、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应用,相信未来这一技术还将更多、更好地应用于民生领域,走进老百姓的家中。”周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