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影报道

3月30日清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手执毛笔,蹲在陵园中无名烈士纪念园的一块块墓碑前,一笔一画为碑身上的五角星描红。一旁,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李思媛给同学们讲述着无名烈士的故事。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沙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正在为无名烈士纪念园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施皓文/摄)

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2007年12月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中国工农红军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称号。自2012年起,该校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学生到无名烈士纪念园,为墓碑描红。

描红始于十年前

是一份纪念,更是一份传承

早上8点,在沙溪镇中心小学门口,五年级一班的45名学生整齐列队,步行前往4.5公里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前行,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陵园的“铁血丹心”雕塑广场。

随后,老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红漆、毛笔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孩子们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最终到达无名烈士纪念园。这里矗立着万余块墓碑,碑身上都刻着一颗红色五角星。

沙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正在为无名烈士纪念园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施皓文/摄)

孩子们分散成6排,一人蹲在一块墓碑前,用毛笔蘸上红漆,一笔一画为碑身的五角星描红。

“我们每次来的都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些孩子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该校校长杜鹏说,学校为无名烈士纪念园墓碑描红的活动年年举办,“之所以固定年级,是为了确保每一名同学都能参加。”

据他介绍,描红活动始于2012年,已经延续了十年。2012年,经民政部批准,通江县将散葬于全县23个乡镇50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中。

“对学生而言,为烈士们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是一份纪念,更是一份传承。”杜鹏说,学校希望同学们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前身是列宁小学

始建于红四方面军入川时

据杜鹏介绍,沙溪镇中心小学前身是一所列宁小学,始建于1932年红军入川之时。2007年12月,该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中国工农红军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称号。

除了每年为无名烈士纪念园的墓碑描红外,该校还有一些学生担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红领巾讲解员。“每逢周末或其他节假日,孩子们都会来到烈士陵园,为游客们讲解这里的历史故事。”李思媛说。

沙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正在为无名烈士纪念园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施皓文/摄)

其实,这些孩子们生长于被誉为“红军之乡”的通江县,不少人在此前已经到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多次。“从我读一年级起,爸爸每年都会带我来,给我讲红军的故事。”10岁的杜佳云记得,这已经是她第六次来到这里了,“但能参加这次描红活动,我也非常激动,更能够理解爸爸讲的故事。”

十年来,纵然每届学生的模样都不相同,但孩子们为墓碑上五角星描红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一道靓丽风景,让往来的游客们亲眼见证到这份传承。“他们是先辈们革命精神的延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来自成都的游客张佳佳和朋友驻足于此,一边拍照一边看完了整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