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肖莹佩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直播截图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实时预警

新技术,如何助力防灾减灾?新材料,在环境保护中如何“大显身手”?

为构建优势学科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7月29日,“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成都理工大学云对接专场活动“云”上举行,现场发布了50余项创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预警、井下机器人在内的7个重点项目集中亮相。

地质灾害预警、井下机器人

地质环境领域“黑科技”齐亮相

成都理工大学在地质、核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上有明显的优势。此次“成都理工大学云对接专场活动”发布了50余项成都理工大学的创新成果,并有7个重点项目集中亮相。

项目一

青岩生态科技研发了可控型粘度时变加固材料,解决了复杂地质环境加固材料消耗大、污染重、工期长等难题,形成了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到长期监测的全过程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项目二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能监测仪器设备,在地质灾害监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研发的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实时自动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

项目三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师赵建国介绍,“井下机器人研究成果及应用推广”项目从2005年开展研究以来,已累计研制五种井下机器人。其研制的国内首台钻井机器人、首台钻井机器人全尺寸动态破岩实验系统,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接下来,团队还将以井下机器人为起点,建立现代化智能钻完井体系,提供全方位油田服务。

项目四:

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矿物学优势,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朱霞萍教授团队在10多年的研究基础上,研发了10余个以天然粘土矿物为基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系列修复材料,材料具有高效、适用范围广、环境友好等特点。

项目五: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胜教授团队创新研发了纳米复合水泥钻孔护壁堵漏材料,有效解决了复合水泥流变性,凝结时间与结石体强度的协调统一问题。可有效维持钻孔的孔壁稳定、解决浆液漏失问题,在复杂地层钻探施工现场对地层的适应性强,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了施工成本。

项目六: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王绪本教授团队在已获得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基础上,在灾害应急搜救飞行机器人、无人机半航空瞬变电磁系统等领域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已在矿山勘查、垃圾场渗漏监测、水下探测等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项目七: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曾国强带领团队致力打造高端核仪器装备,其开发的“海-陆-空-井”立体资源勘查装备与应用方法技术,彻底摆脱了我国对国外核地球物理仪器的长期依赖,提高了核仪器国产化率,为我国核工业系统实现自主可控发展提供基础。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实时预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逛校园

探寻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科研宝藏”

丰硕科研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探访创新成果背后的“硬核装备”,此次专场活动,还“云”游了成都理工大学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而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该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正加快推动环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以“科创+文创”双轮驱动,重点发展防灾减灾和环保节能、资源开发产业、新型核技术、新型文旅等产业集群。

聚力三核一体,锻造高端核仪

搭平台

校企携手助力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此次云对接活动,还搜集了企业技术需求,为产业功能区、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精准对接平台。

“易诚智讯致力于推动能源及应急行业数字化转型,而成都理工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地质环境领域科研实力雄厚,此次我们希望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上寻求进一步合作。”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占梦来表示,这并不是易诚智讯第一次参加校企双进活动,此次借助校企双进“云对接”平台,希望校企双方能通过技术创新、业务融合,为我国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做出新贡献。

占梦来认为,成都市目前正大力发展产业功能区,并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生态联盟,深化校企合作,将对产业功能区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和人才对接,有效解决市场和技术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模式,实现融合创新,这对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不仅企业希望挖掘高校中的“科研宝藏”,高校作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也正加快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步伐。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胜透露,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其团队研发的纳米复合水泥钻孔护壁堵漏材料技术成熟,并在项目工程中验证了产品性能,“实际上,针对不同复杂地层,我们研发了一系列的新材料产品,此次,借助‘校企双进’平台,除了希望加快我们成熟产品市场化的进程外,我们也希望在新产品的研发上寻求合作。”

“特别是通过校企携手,接下来,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为传统工程材料赋能,实现智能地质钻探。”王胜也向企业发出“邀约”,希望与更多的企业深化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成都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