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王国平

越过山丘,会发现什么?李宗盛的答案是“无人等候”。而成都网友“小摩托”却看见另外的景象。

“从平坦的成都东行300公里,就到了更加立体的山城重庆。”“小摩托”发现,对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来说,越过山丘,往往会残酷地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等候的、正在崛起的强者特别多。

解放碑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在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结束五天后,7月15日“小摩托”这篇《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的文章,出现在重庆知名自媒体公众号“重庆马路社”上。

文章提出了五个重庆值得成都学习、借鉴的地方。

川报观察记者找到联系上作者。“小摩托”真名赵倩倩,在四川省统计局科研所工作。

赵倩倩说,她的观察正是源于对成渝两地经济数据的比较。

赵倩倩

关键词:互相借鉴

川报观察记者:《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这篇文章在网上的关注度很高,这篇文章是如何酝酿、写作的?

赵倩倩:源起是7月2号到重庆的调研。今年中央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5月份川渝两地统计局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之后双方互动比较频繁。这次我们准备做一期和成渝两地有关的专题,因此7月2号到重庆调研。

因为我是做统计工作的,我就把两地的相关数据整理了一下,发现重庆和成都的经济结构各有侧重,比如重庆工业比较强,成都则在服务业等方面有优势。因此我们就在想,可不可以从借鉴的角度,看一下这两个极核城市有什么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

7月3号回来,结合这次调研的情况,就写了这篇文章。

天府熊猫塔(资料图)

川报观察记者:在刊发这篇文章之前,是否对网络舆论有过担心?

赵倩倩:我还是稍微有“一丢丢”害怕。因为平常很少跟舆论打交道。

写完之后,先是在省统计局主管杂志上《四川省情》刊发,修改之后又发给“重庆马路社”,因为他们之前也推出过相关文章。这篇文章不是官方文件,而是以网友的身份发表,所以就没有发到官方的公号上。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向“重庆马路社”投稿时我就咨询过我们领导,这篇文章要不要用真名。领导考虑到川渝两地一说起互相比较这个话题,两地网友就有种相互不服气的感觉,要打口水仗,就建议不要用真名,我就用了我的微信网名。

说实话,文章发出后,第一次看下面有些网友的评论,还是稍微有一点点激进的感觉,有点始料未及,现在感觉更理性一些。

关键词:时不我待

川报观察记者: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数字来说话,透过这些数字来解释成渝经济差异。

赵倩倩:搞统计的肯定要就要用数字说话。从数字的角度看,成渝两座城市各有所长。

比如说创新领域,重庆2019年的 R&D(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95%,成都可能略高一点,但我觉得在成都这里它真正的作用可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说,之前我们对成都的六七家独角兽企业做过一次调研,但这些企业跟重庆对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灯火璀璨的渝中半岛夜景。崔力 摄/视觉重庆

成都的独角兽企业更像是平台式的企业。以重庆的云从科技为例,它的科技含量非常高,核心技术获得过世界大奖,是行业内翘楚,现在估值已经250多亿元,准备要上市了。

云从科技入驻在重庆两江新区数字产业园,它对周边经济的带动,对数字经济发展氛围的营造都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是内江人,我们就想这么一个优秀的人物为什么不回老家创业?来为什么不去成都?

这一点,有很深的感触。因此在《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里专门写了两点:赋能优势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时不我待;引才引智,打造“超级人才库”时不我待。

不过反过来看,成都有那么多高校资源,这些是重庆比不了的,成都还有很大的潜力。

成都天府广场全景。记者 华小峰 摄

文章中另外两个小点“主城都市区崛起,成德眉资同城化时不我待”和“经济腹地大幅延展,‘掘金’毗邻地区时不我待”,也是基于成渝两地的数据做的观察。

第五点“成都需要些重庆的精气神”,我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跑道上,文化性格是助力奔跑的关键力量,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成都需要再多一些重庆身上的精气神,多一些冲劲、闯劲。

关键词:理性声音

川报观察记者:您写作之前,看过“重庆向成都学什么”那5篇文章吗?

赵倩倩:去重庆之前,我看到省委党校老师的转发,后来联系上“重庆马路社”公众号的运营者,了解了一些情况。这5篇文章,我大体浏览过,也看到文章中提到向成都学习的那五个点。

川报观察记者:对于成渝之前网友争论,您之前有了解吗?

赵倩倩:我是山东人,2012年夏天来到成都。刚来成都的时候,就对川渝打口水仗的事儿有所耳闻。现在已经2020年了,如果还坚持之前的观点,这就有点裹足不前了。特别是现在有重大利好的政策,就不要在“口水仗”上浪费精力了。

说实话,在纸媒上刊登之后,又选择在自媒体上发表这篇文章,是有几个想法的。

第一个,是有一个私心,想检验一下自己,因为在体制内工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想把文章拿到市场上去检验一下,看看到底写得怎么样。


第二个,也希望一些决策层的人能关注到这一点,当然他们可能已经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了。


第三个,我是以网友的身份发的这篇文章,也希望能够通过网络传递一些更理性的声音。

川报观察记者:这次调研,包括成渝互相学习的讨论,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赵倩倩:这次到重庆调研之后,对整座城市在这几年的发展感触特别的深,虽然我是一个外乡人,但成都对我来说是第二个故乡,所以看到重庆这种发展势头后,就想着我们如何发展自己,如何能让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更好。

我们都希望能在一个更好的城市生活,希望成渝两地能够互相学习,协同共兴。我们也希望,两地的网友能够为川渝的发展,群策群力,贡献才智。

▼相关阅读

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

从口水仗到龙门阵①|成渝网友:无问西东,互相学习

从口水仗到龙门阵②|重庆网友:我为什么喊重庆向成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