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一干多支”是省级层面的区域战略,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把省级战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对“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引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力支撑。将两者统筹考虑、有机结合,有利于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整体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增强成渝地区对全球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更好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成都是成渝地区“双核”中的一核,也是全省“一干多支”中的主干,在区域发展中地位尤其重要。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与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相比,成都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人口和产业加速集聚,城市空间供给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承载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凸显。我们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不断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促进成都与重庆相向发展、协同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核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相比,成渝地区是“月明星稀”,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我们要把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一方面借势借力,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省内其它重要节点城市也要按照各自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决落实“一干多支”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省有6市17县(市、区)与重庆13个区(县)毗邻,具备融合发展的地利之便,要支持打造一批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主动接受重庆经济辐射。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从全局上、方向上进行了谋篇布局,我们要在谋深谋实上狠下功夫,找准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切入点、突破口,联动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乘势借力提升我省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全省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