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摄影 华小峰 发自北京

饱含冰与雪元素的冬奥会开幕式,利用前沿数字科技,呈现了中国独有的浪漫情怀。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又将带来哪些惊喜?在数字科技表达上又藏着哪些“彩蛋”?2月19日,我们联系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他介绍,“闭幕式依然遵循‘简约’风格,张导(张艺谋总导演)此前也透露,会通过‘穿越’来呈现和致敬‘双奥之城’这一重要元素。”

王志鸥 华小峰 摄

开幕式上,王志鸥带队的冬奥会视效总制作黑弓Blackbow团队用数字科技,演绎中国美学,惊艳世界。他透露,闭幕式上,科技美学将继续与东方美学融汇,演绎中国式浪漫,还有不少数字科技的“彩蛋”值得期待。此外,橄榄枝环绕的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也值得关注。

王志鸥 华小峰 摄

王志鸥

为一朵“雪花”忙了三年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入场仪式到点燃主火炬,“雪花”贯穿始终。在《构建一朵雪花》环节,天空中的AR雪花下落,手持各国小雪花导视牌的女演员在鸟巢舞台的“冰面”上汇聚,最终融合成一朵唯美、闪亮的大雪花。从一朵雪花,世界看见“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王志鸥说,为了这一朵“雪花”,他们忙了三年,前后修改了上千稿,才最终定型。“实际上,小雪花是中国结样式,大雪花是我们通过数字化的可视化编程手段,用中国结和橄榄枝编织而成的,具有‘一起向未来’的团结感。”王志鸥介绍,大雪花装置宽为14.899米,内部有96个中国结的小雪花,围绕着橄榄花环和6条橄榄枝,有55万个发光点。

如今,人们可以看到雪花内部闪烁着光,这种光效实际上是用分形这种编程方式实现的。“我们做了一个数字编程的算法,把这些算法映射到雪花装置里面,让它的光每一秒都完全不同,既有雪花的晶莹剔透感,也有橄榄枝的浪漫。”

在王志鸥看来,要找到创意的切入点是创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因为你既要让大家一眼看过去就像雪花,又要具有中国元素,同时还能引起世界共鸣。千百次尝试后,我们才发现中国结和橄榄枝的编织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用数字科技演绎中国故事

一滴中国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浩浩荡荡,澎湃奔涌,这是开幕式节目《冰雪五环》的一幕。水墨动画和数字科技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壮丽图景。

王志鸥提到,开闭幕式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人工智能、AR技术等。为了让《冰雪五环》中那一滴水墨滴落下来,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蕴,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光做这个水的特效,就做了很多预演和后期测试,包括去鸟巢现场看这个冲击力。总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提到,要在中国美学和数字科技交融中,找到独特的美感,就需要不断去突破。

最终,经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才有了这样的一幕。“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

如何用数字科技讲好中国故事?在王志鸥看来,最关键的点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学习,“你必须找到你的根在哪里。”其次,就是要找到最新的数字科技手段和语言,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比如这次对二十四节气的重新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找到文化根源后,用新的方式去表达,从而引发共鸣。”

期待和三星堆碰撞“火花”

王志鸥对川渝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他的故乡是湖北宜昌,和川渝相邻,在口音、味道偏好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性。

“在开幕式上,也有很多四川元素。比如这次运动员入场,我们就用到了四川的纹样和窗框图形。”他提到,早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里,就和四川非遗有过合作。“很有缘分!”他回忆,当晚,2名“熊猫信使”登上舞台,在24面“冰屏”中穿梭,与轮滑运动员共舞,游弋在互联网隧道中,并向全世界发出来自北京的邀请。这两只“熊猫信使”就源自于川北大木偶,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

王志鸥和川北大木偶合影

王志鸥说,最开始在准备“北京8分钟”时,他们是想找外国团队,后来又尝试用3D打印等技术制作出熊猫形象,不过都没成功,“制作出来的东西要么强度不够、要么太重、要么现场舞动起来不那么灵活。”恰巧一位朋友推荐川北大木偶,他们发现很不错,这才有了“北京8分钟”上的“川北大木偶秀”,“因为样子灵活,又充满科技感,不少人还将它们误认为是机器人在表演。”

谈及四川印象,王志鸥笑称四川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我去过成都很多次,好吃好耍的很多。”除了憨态可爱的熊猫,丰富的巴蜀文化,也牵动着王志鸥的创作灵感。在采访中,王志鸥就表示,很期待未来能结合四川历史文化,做出一些优秀作品,“如果有机会,特别希望能打造出一个以三星堆文化为内核的数字科技线下体验,我觉得一定会惊艳世界。”

(未备注摄影者的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