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观察记者 曹爽

近日,在遂宁的非遗中心展厅内,一组由泥土塑造的彩色泥人吸引了过往路人的目光,走进一看,只见这些“小泥人”们形态各异,有的拉着拖车,有的背着柴火,有的挑着扁担,面部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这一个个“鲜活”的彩色泥人,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用彩泥塑万象,也是传承了千年的中华绝活之一。

独具中国传统特色 上百年不变形

徐氏泥彩塑始于清末民初,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并以“传统的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等特征闻名,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大英县一带。

据了解,用彩泥塑造人或物时,会先绘图设计,制作工序复杂,包括构图、立骨、泥土处理、上粗泥、上细泥、阴干、修补、打磨、上彩贴金、开相和背光装饰。作品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和寺观庙宇极受欢迎。

与普通泥塑工艺不同,徐氏泥彩塑为了增加装饰造型之美,个别泥塑品在出模后、晾干前,要进行插针的工序,保证点缀小品不脱落,坚固实用,具有美学价值。颜色饱满,大品绿大品红的运用,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寓意深远。

除造型惟妙惟肖,色彩鲜亮,徐氏泥彩塑还有个最大的优势是泥巴做的塑像竟可以五十年不变色,百年不变形。

其中的秘诀之一是选材。泥彩塑原材料来自沉淀数年的离地表至少50公分的土壤,该土属于生土,杂质少,比普通泥土更坚固、稳定,不易变形。在上彩前用白胶粉铺垫,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有利于防水。就地取材,谷草、棉花是徐氏泥彩塑的另一秘诀。谷草有两大用处,搭骨架时,用于捆绑固定,增大体积,减轻重量。几寸长的谷草节加在粗泥中,增加韧性,当泥土由湿到干变形时,不变形的谷草则充当了“缓冲剂”。棉花也有同样的用途,用于增加细泥的韧性。

子承父业 泥彩塑铸就精彩生涯

金色的睡佛、威风凛凛的管仲、造型优美的蛇女……位于大英县的一个普通民居内,摆放着一件件色彩缤纷、造型精细的泥彩塑作品,而这些作品的作者,便是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

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

在徐兴国看来,泥塑是一个又慢又苦的活路。一件看上去小巧的塑像,需要一周到半年的制作周期才能完成。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都要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渐渐地,一部分嫌累怕苦的村民放弃了做泥塑的营生,这门“养家糊口”手艺也逐渐淡出市场。

但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徐兴国对泥塑情有独钟,再加上自己极强的模仿天赋,做出的小泥人、小动物都栩栩如生,不仅让自己的伙伴们爱不释手,偶尔还会被人买走,为家里挣点钱,这使得徐兴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开启了精彩的泥彩塑生涯。

1979年,新都宝光寺对外开放,26岁的徐兴国跟随父亲徐得亲一起,仅用一年时间,将全部罗汉复原;1981年,丰都县重建“鬼城”旅游景点,徐兴国与父亲联手带领一大批弟子,历时八年设计和雕塑了丰都天子殿、大雄殿、玉皇殿等全部塑像2257尊,并还为各殿编撰、题写了很多匾额和对联,读后使人能够理解“鬼城”真实的意义。

此后,在父亲徐得亲去世后,徐兴国接过传承人的“火炬”,先后为绵阳圣水寺塑神像3000余尊,为湖南南岳塑神洲祖庙塑2000余尊……

在徐兴国的努力下,如今,“五十年不变色,上百年不变形”的徐氏泥彩塑已享誉全国。

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结合 永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2012年至2015年,徐兴国用了3年时间总结“徐氏泥彩塑”历史、技法,编撰了一本13万字,图片百余幅的书籍《徐氏泥彩塑技法》;总结多年雕塑设计经验,编撰《徐氏泥彩塑施工白描图集》丛书,目前丛书之一的《观音尊像一百零八式》已全部完成。总结收集数十年创作精品的《徐氏泥彩塑作品集》也在积极筹备编撰中。

“现在我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徐氏泥彩塑’传承保护资料整理、传承人培养与“徐氏泥彩塑”生产性保护转型研究上。”如今已经67岁的徐兴国坦言,如何让传统艺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成为他首要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泥彩塑能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结合遂宁观音文化、大英卓筒井文化,设计制作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小型工艺品,让‘徐氏泥彩塑’能够永久地传承下去,留下更多文化遗产。”徐兴国说。

延伸阅读 南北泥塑各有味

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徐氏泥彩塑与北方各地的泥塑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流派。

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塑造的人物惟妙惟肖,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比如塑造人物,有明确的比例,以头的比例为基准,按照“行七、坐五、盘三、蹲四”的比例来捏出不同情态下的人物形象。

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大英徐氏泥人则显露着南方人的细腻和灵秀。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装饰性强,以大写意的手法和浓烈的色彩,如南方雨水般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浓浓的民俗、文化味。

相关链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盛名之下如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