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行走成都都市圈”报道组走进德阳市绵竹市人民医院,在这里见证了一场特别的远程会诊。


在该院的重症医学科,一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病床前,主治医生张贵良连通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实时传输数据、视频讨论治疗方案、调试设备参数……张贵良介绍,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相当困难,华西医院有着全国领先的呼吸治疗师团队,专家团队“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让治疗更加精准,大大提高了患者治愈率。


这样的远程会诊源自于“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该项工作开展4年多来,通过“在线”与“在位”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协同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在线诊断、信息共享等多模式协作,既让成都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让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华西医院的看病待遇。”医疗卫生是群众关切的心头事,成都都市圈优质生活圈的建设,让“圈内人”感受到实在的福利。

提能

上联华西优质医疗资源 提升综合实力

绵竹市人民医院助理院长陈弟洪是同城化通勤的代表,从华西医院到绵竹市人民医院挂职4年来,他每周往返两地之间。

陈弟洪介绍,2017年,绵竹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深化办医合作,绵竹市人民医院挂牌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竹医院”。4年来,该院结合绵竹地区的专科特色和区位优势,推动华西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纵向延伸和辐射下沉,提升诊疗水平,并带动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

以重症医学科为例,“呼吸衰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等治疗难度大,以往只能通过呼吸机治疗,患者并发症较多,愈后情况差。”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晓东说,针对该难题,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被聘为绵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工作室首席专家,带着医院团队创新和改良技术,攻克难关。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食道压监测……冯晓东介绍,这些重症医学科的前沿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都较少开展,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异于“雪中送炭”。

川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华西医院先后派出3个管理专家对口指导绵竹市人民医院,目前7个学科主任、17个特聘专家进行组团式的定期技术帮扶。

绵竹市人民医院开设了“华西—绵竹”一站式服务中心,在已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门诊、双向转诊等基础上,新增了“华西-绵竹”预约挂号一体机,将华西医院门诊功能前移至绵竹医院,患者在绵竹医院就可办理预约、缴费、住院等华西医院相关业务。

辐射

外联凉山下联乡镇  构筑多级医疗联盟

在重症医学科医生办公室,冯晓东接通了凉山州甘洛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视频,电脑屏幕上,清晰显示着一位重症感染患者的病历、检验报告和CT片,通过和对方医生详细沟通,冯晓东对该患者的诊治方案进行了详细指导。

冯晓东介绍,遇上疑难杂症时,还会同步接通华西专家,由华西、绵竹、甘洛三方的医生一起开展联合会诊,为患者给出更为精准的诊疗方案。

这是绵竹市在对口帮扶甘洛县中,建成的上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接凉山州甘洛县人民医院的三级帮扶模式。

从“学技术”到“传技术”,“华西-绵竹”医联体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多亟需的地方。

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半径更大、下沉更深——

在绵竹市人民医院不远处,是该院建立的绵竹市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影像中心等七个分中心一字排开。每个中心里,配备完备的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在各个机器前进行着专业操作,紧张有序……

据了解,这七个中心链接了绵竹市乡镇卫生院,分门别类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陈弟洪介绍,对于区县级医疗机构来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较为明显,特别是检验、影像、病理等技术参差不齐,个别卫生院无法达到标准化,诊断结果不能实现县域内互认。通过设立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实现区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质量管理、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模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


策划 王怀 董世梅 阮长安 李秋怡

统筹 董世梅 王国平

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余如波 蒲南溪

摄影 德阳观察 王攀

编辑 熊珮

校对 黄颖

审核 黄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