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浩 文/图

距离我省启动“倡导社交文明加强公共卫生”倡议行动已10余日,倡议书发出后的效果如何?针对倡议行动中“良好习惯靠自律,随地吐痰要摒弃”这部分内容,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了成都多个街道和公共区域。

现场直击

站台、路口的垃圾箱附近

吐痰现象较常见

平日里负责书院西街周边路面清扫的环卫工人陈九华,已经在成都多个片区的路面上勤勤恳恳清扫了14年,对于市民们日常出行的行为习惯变化,有着最切身的体会。

4月2日中午,陈九华依惯例从书院西街向惜字宫南街方向进行路面清扫,惜字宫南街上的一个公交站台,花去了她不少时间。“现在在站台、路口的垃圾箱附近这类地方,往往要费些力气来清扫。”陈九华的话语中,其实暗含了这些年来成都市民的一些行为习惯变化。“早些年随地吐痰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的日常清扫重点是路面,现在随着大家文明行为的不断提升,随地吐痰的现象少了很多,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转移了。”

转移到哪儿了?陈九华的体会就是垃圾箱附近。“人们现在一般会集中几个地方吐痰,比如站台附近的垃圾箱,还有路旁的下水道盖子等。”陈九华直言,其实相较多年以前随地吐痰的行为,这是一种进步,不过还是有进一步文明的空间,“不少人是直接向垃圾箱吐痰,这样并不好清洗,而且也会滋生细菌。如果准度不够吐在外面,就更老火了,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一来非常不卫生,二来清扫过程也比较麻烦。在红星路二段附近清扫的王大爷就建议,“吐在纸上,然后将纸丢入垃圾箱。”

“这次的文明社交行为倡议行动很有必要,可以提醒人们更加注意像吐痰这样的小细节,不断提升行为上的自律,共同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这样的观点,成为记者走访中多位环卫工人的一种共识。

痰里时常伴随着大量的病菌,痰吐纸上的做法,核心观点其实是要做好痰液的隔离。记者走访了成都太古里、春熙路、建设路以及九眼桥等片区,发现绝大多数商家都会放置相当数量的垃圾桶,密度均比较大,方便市民随时丢弃杂物,一些商场内的垃圾桶,还配有带隔离效果的翻转盖子。在建设巷的数家餐饮店内,出现了垃圾桶数量明显多于桌位数量的情况。“顾客随时可以找到丢纸巾丢杂物的地方,也能一定程度避免乱丢现象的发生,帮助保持卫生的就餐环境。”经营一家烧烤店的店主刘莎这样解释。

家住仁爱路的市民王启明认为,除了不随地吐痰,还有不少的文明社交行为可以多加倡导,“比如不要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在我看来,吐痰是一个切入点,这句话的精髓在‘自律’二字。”王启明说,通过积极参与倡导行动,能够很好的提醒市民,在日常社交行为中,要注意细节,要严于律己,“好的环境,一定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专家说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主任医师程刚:

吐痰后用脚踩一脚就没事儿了?

这种做法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健康人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痰或者痰量是很少的,经常咳嗽吐痰的人通常是患有其他相关疾病的病人,他们的痰液里往往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据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主任医师程刚介绍,随地吐痰的危害有很多,可以通过痰液传播多种疾病,比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等,当前正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也就是通过飞沫传播的。

“当人们随地吐痰时,病原体随着咳嗽产生的飞沫以及吐出的痰液播散到环境中,其他健康人就可能因为吸入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尘埃而被感染相应的疾病。”程刚举例说,有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可在干燥痰中存活6至8个月。

程刚说,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痰液威胁着所有人的健康,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所受到的威胁更加严重。如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白血病患者等等。有些人认为吐痰后用脚踩一脚就没事儿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真正的自欺欺人,非但不会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反而会因为增加了病原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病原体的传播速度,扩大病原体扩散范围。

程刚介绍了4种减少痰产生的方法,包括治疗引起咳痰的疾病、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干净卫生的居家办公环境等。涉及到的具体方法有积极治疗引起咳痰的疾病;坚持锻炼身体,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饮水,戒烟限酒;勤洗手、勤洗澡,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工作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各类垃圾,经常开窗透气等。

生活中无论健康人或者病人,咳嗽吐痰的情况总难以避免。那么如何文明卫生的吐痰呢?“建议大家随身携带纸巾或湿纸巾。在需要吐痰时,将痰吐在纸巾或湿纸巾上,然后将痰包好投入垃圾箱。如果附近有卫生间,也可以将痰吐在卫生间便池内,然后将其冲入下水道。”程刚指出,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保护他人的健康,更是一种礼仪、一种文明、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是现代社会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