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文/图
12月16日,记者从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通过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开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治理等重点工程,四川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持续改善,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面积也呈现“双下降”态势。
据了解,水土流失状况是反映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监测结果表明,四川从2011至2021年十年期间,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的12.1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95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幅为9.5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同时,水土流失强度也明显下降,其中强烈以上的面积由原来的(2011年)3.02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1.56万平方千米,金少江流域、岷(沱)流域、嘉陵江(涪江)流域等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
目前,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采用特殊模型计算,与以往只监测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和林草植被等3个因子相比,动态监测则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增加到7个,即降雨、土壤、坡度、坡长、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耕作模式,既考虑了自然因素,也考虑了人为因素,现在的评价模型更科学合理。
据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游翔介绍,我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已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仅能够说明“是否流失”,还能解答“流失了多少”、“因何流失”。通过室内遥感影像解译、室外复核验证以及模型计算等方式,可以精确摸清全省年度水土流失状况以及不同年度之间动态变化。
据悉,四川省级完成的92个县(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国土面积就达到13.6万平方公里,使用的高清遥感卫星影像404景,仅仅每年通过人机解译勾绘的图斑总数就达到435万个左右,形成专题图件732幅,77套统计表格,每年形成的成果数据就达到100G以上的存储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