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丹

“假如我不是来凉山扶贫,怎能体会到贫困群众的艰辛,怎能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4月3日,西华大学材料学博士、正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宝书正忙着和布拖县通讯商沟通通村通讯电缆架设的细节问题,从2月初返回布拖县,他已经连续工作了近60天。

2018年6月,陈宝书放下教鞭,来到凉山州布拖县乐安乡瓦沟村任“四治”专员,用汗水和青春谱写着一名驻村队员的无悔奉献之歌。陈宝书所在的布拖县是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之一,布拖县乐安乡瓦沟村距离布拖县城30公里,全村312户12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户556人。

弃教扶贫   完成角色转变扎根基层

陈宝书所在的瓦沟村综合工作队,由来自西华大学、凉山州科技局、大英县农牧局的6名干部组成,全部都是汉族,彝语一窍不通,语言障碍成为了驻村帮扶工作的首要困难。

刚到村时,陈宝书用普通话与彝族老乡交流,但老乡们要么出于“怕说错话”的恐慌,要么出于“不愿意说”的防备,几乎都以叽叽哇哇的彝话回应他的询问,干群之间横亘着一条无形的、难以跨越的语言鸿沟。

为解决这一难题,陈宝书和队友们通过汉字释义、字母注音、连蒙带猜等方式,向当地老乡学习常用彝语。虽然他蹩脚的“汉腔彝话”有时会引发老乡的嬉笑,但也顺利打开了老乡们的“心理防线”,很多群众渐渐愿意用“汉话加彝语”“一半认真一半玩笑”的语言方式与他拉家常,入户带翻译、交流靠比划的交流困境就被朝夕相处的真诚相待所打破。

一年多后,说彝话带汉腔的陈宝书与说汉话带彝腔的老乡们成为了互话家长理短的朋友,老乡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带眼镜、见识广、文绉绉的陈老师。

自精准扶贫以来,瓦沟村利用易地搬迁、彝家新寨等政策,新建了安全住房230多套、硬化道路3.6公里,安上了太阳能路灯、热水器,图书室、文化室、幼儿园、卫生室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环境卫生习惯差、失辍学严重、经济收入低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

“教书育人不易,扶贫脱贫更难。”陈宝书对此深有感触。为尽快融入角色,他积极调适心态,虚心向队友们请教学习扶贫政策、群众工作方法,加深对扶贫材料与群众享受政策对应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很快完成了从教师到扶贫干部的角色转变,成长为了一名既能抬脚入户摸情况,又能埋头伏案写材料的扶贫工作行家里手。

师者仁心  一份微力助脱贫

“娃儿们造孽啊!”走村串户时,看到很多小孩换洗衣服少,有些甚至破旧单薄时,陈宝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9年,为了让孩子们过上一个快乐、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他几次回学校协调落实校服捐赠事项。六一儿童节前夕,西华大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并不远千里到村开展了“情暖布拖彝乡,关爱贫困学子”爱心校服捐赠行动,为瓦沟村幼儿园学生送去了校服120套、文体用品、糖果等生活学习物资。受赠校服后,村幼儿园责任人阿里什青不停地说“卡莎莎”(汉语为谢谢)。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陈宝书及时向学校反映群众诉求、争取扶贫政策,为黑日老日等贫困群众送去了洗衣机、大米、清油等生活物资,解决其实际困难。他还极力推动西华大学与布拖县开展了安置点墙体彩绘、以购代捐等精准扶贫对接活动,让西华人真心真情扶贫的精神永远地留在布拖的大地上。

辛勤的付出,不仅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也让陈宝书收获了喜悦。2018年和2019年,他连续两年在布拖县年度脱贫工作考核中评为“优秀”;2019年11月,被布拖县委县政府评为2019年度优秀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由于工作得到布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认可,布拖县委组织部把他调整到县发改经信局工作,联系工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盐业、安全生产、工业园区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