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寇敏芳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有全世界输液产品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每年有12亿袋(瓶)输液药品从这里走向全世界。

从1月26日起,工厂就开始陆续复工,不断为火神山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抗疫”前线提供输液药品。目前,工厂产能已经恢复到日常水平,全力保障输液药品供应。

复工已半月有余,产能加速释放,生产线运行情况如何?有哪些发展计划与目标?2月18日,记者到现场一探究竟。

平均每4.8秒,就有一袋营养液产品下线

进入工厂,首先要测温、消毒,外来人员还要登记信息。

“我们全工厂有2000多人,一点都不能马虎。”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行政部长杨琴引导记者进入工厂,她说,现在工人到岗率已经达到了97%,除了极少部分家在外地暂时不能返回的员工外,都已经悉数到岗。

“我们复工的时间线与疫情需求是紧密吻合的。”杨琴说,为了满足疫情防控医药物资的需要,公司从1月26日就复工了抗菌消炎类药品——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生产线,在1月30日又根据市场需求,复工了高端肠外营养输液产品生产线。2月1日全面复工。

杨琴带记者走进了公司的3号生产大楼,这里主要生产高端肠外营养输液产品。负责产品生产的车间主任朱仲强介绍,对于无法进食的重症患者来说,营养液就是维持他们身体机能的必需品。目前,这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供应到了湖北和武汉的医院,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

朱仲强说,传统的营养液主要靠护士人工配比,需要在净化台内操作至少20分钟,而这个输液产品,即开即用,全密闭的配制,彻底杜绝了配制中可能产生的微生物污染、配药差错。只需要挤压10秒,就可以给患者使用,大大提升了医护的工作效率。

去年底,这条生产线刚刚完成扩能,日均产能达到1.8万袋,也就是说,每4.8秒,就有一袋营养液下线。

走进车间,全自动的生产线上,机器手臂上下灵活旋转,传送带载着物料缓缓向前,工人值守在机器旁边,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在上袋操作区,工人陈明勤告诉记者,为了确保产能,目前公司采取“两班”工作制,每天他要上班12小时,“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也是在给抗击疫情做贡献嘛。”

据了解,此次科伦药业生产的药品,大部分用到了武汉“抗疫”一线。火神山医院首批近5万瓶大输液产品就是由科伦提供的。其中就有来自新都基地的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高端肠外营养输液产品。

继续扩大产能,加强产品研发与创新

“作为医药企业,疫情对我们的不利影响比较小。”杨琴说,为保障疫情所需药品的生产,公司已经提前开工并加足马力生产,产量甚至比同期更大一些。

今年,公司也制定了新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扩大急需产品的产能,如高端肠外营养输液生产线,为此,公司已经开始进行人员招聘和储备的前期工作。“我们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比较高,人员到岗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朱仲强说,目前正在制定招聘计划,已经采取线上招聘、网上面试等办法,尽快招募到合适的员工。

除了扩大产能,今年科伦还计划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能力,推出更多创新品种。“这是个长期的工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步子会比较大。”杨琴说,“非典”之后,科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产品的研发,比如阻隔空气的可立袋输液产品。此次疫情也是我们产品升级、创新研发的一个契机,我们会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