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罗敏
11月4日,在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大型机械往来穿梭平整土地,工人们忙着指挥机械、砌筑边墙等作业。“10月15日我们项目开工,现在已经完成1500亩土地平整。”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说。
集中连片的农田、平整通畅的道路、能排能灌的沟渠、现代化的农业装备……对大邑县的许多种粮大户来说,今年的秋收冬种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大邑是我省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正在申报创建四川省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7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0%,2021年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达到16.5万吨,实现稳中有升。
丰收的背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大邑,粮油种植又和川西林盘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大地景观。
化零为整 “画”出风景
11月5日,走进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一幅美田弥望、茂林修竹的大地景观映入眼帘:成片平整的农田向远处蔓延,望不到边;白色外墙的二层小楼,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清幽雅致;骑行绿道、硬化沟渠纵横交错……满眼皆是风景。
“这些都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福社区党委副书记朱艳秋介绍,自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以来,新福社区作为大邑县高标准农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点位,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
新福社区是由原来的新福村和万石社区合并而来。原新福村只有耕地3500余亩,通过布局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灌排沟渠以及平整土地,深挖厚植林盘生态文化价值,形成以耕地为基质的网格化农田景观体系,使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整治之前,没有农机生产作业道路,拖拉机和收割机下田都难,还有排水渠的问题,大家有时还为了抢水发生争执。”回忆起村里曾经的种粮经历,种粮大户李晓茂是一脸的无奈。
改变,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在田中间都修好了机耕道,排灌也方便了,再也不会误了农时了。平日吃完晚饭沿着生产便道,就能到田间地头散散步,把两旁的景观灯一打开,一天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话锋一转,李晓茂念叨的,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
值得一提的是,新福社区除了完善水、土、田、路等生产设施外,在小田改大田的基础上,还结合特色林盘“竹隐·姚林”项目的打造,“将农业景观与村集体的酒店产业连成一片。”用朱艳秋的话说,“就是要深入挖掘发展‘农耕文化’,着力打造成村民休闲之所、乡村旅游之地。”
对于这样的想法,大邑县农业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林盘+高标准农田”发展模式,推进田园变公园,吸引文旅公司、地产集团等资本落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并已实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藏粮于地 迎来增产
“通过实施高标准建设,一方面是生态效益明显,提高了土壤肥力、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农业综合产能提升,农民增收了。”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蒲粟开门见山,三言两语道出了农田改造升级的效益。
眼下已到了初冬时节,走进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的成都农耕岁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烘干中心,只见机器轰鸣,堆成小山的水稻正在忙着颗粒归仓。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水稻品种的增产比较明显。”看着收上来的水稻,该公司负责人宋卫罗列了一组数据,通过测算,兆优5431原来的产量是每亩1200多斤,今年产量提高到1400多斤,最关键的是产出的大米品质提升了,相应的价格也上来了。
从传统农田到高标准农田,最让宋卫欣慰的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随着农田耕种条件的提高,得到了彻底改观。
在蒲粟看来,在大邑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趋势。据介绍,该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11年的45%提高到了2020年的88.7%,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大邑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