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 刘颖 川报观察记者  周海波  郑志浩

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农村防疫是当前防控工作重点之一。自隆昌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坚持村子为战、社区为战,划片包干、网格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共筑一道“防疫墙”……

摸“家底”:精准施策

黄家镇黔峰村有1900多人、650户,返乡的村民320人。这组数据,深深印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家丽的脑海里。因为她是这个村的“班长”,做好防疫工作第一要务就是要摸清“家底”,对村里人员情况要了如指掌。

从大年初二那天起,周家丽每天早上7点起床,先是到村委会放喇叭,安排志愿者巡回播放“小喇叭”,让村民知晓最新疫情和防控知识;再到村卡点检查,进组走访,对隔离人还要入户察看。

就这样,一直忙到晚上12点左右。她才回家。

这是一名农村支部书记的“防疫脚步”。但仅仅靠她的力量远远不够,怎么办?她告诉记者,比如每天要对全村排查、防疫宣传、劝阻聚集……工作量太大。只有靠支委带头,发动党员,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做到一个不漏。

目前,黔峰村有18名党员在家,平均年龄近60岁,最大的80多岁,应对疫情,齐上阵。

作为返乡村民黄礼强,也主动到支部报名,自愿每天到村卡点值守。

隆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朱廷告诉记者,在抗疫工作中,隆昌市认真践行“支部引领,党员先上,群众跟上”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坚持村子为战,划片包干、网格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实现“防控到位,一个不漏”。

“土味”宣传:入脑入心

“拜年就是害人,聚会就是送死。”

“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

2月2日,从隆昌城区出发到云顶镇,30分钟车程,每隔几公里就能听到“村村响”、小喇叭播放疫情防控知识,一路上随处可见这种接地气的“土标语”。

云顶镇党委书记钟辉说,基层干部在防控中推行了一些“土办法”:一是宣传接地气。除“村村响”外,给部分摩托车装上小喇叭,由志愿者骑上摩托车,在全村巡回播防疫知识和要求,其内容用当地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土话“吼”;标语横幅内容也改成了村民好理解的语言,村民们一看就懂,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防控方法接地气。用土办法消毒,改装清洁喷水车人工拿喷头消毒;利用邻居24小时监控报告,村村重点路口设卡,防止村民串门、赶场。

三是劝阻方法接地气。比如逢赶场日,开始镇村干部控制不住,后来就组织民兵统一穿上迷彩服,20个民兵早上5点过就在场口整齐排列,解决村民赶场集中的难题。

钟辉说,“办法看似土味十足,但在基层管用,比起群众生命安全,有的办法粗一点也可理解。”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云顶镇外,隆昌市其它农村区域在防疫中,也采用的这些“土味”宣传,令人入脑入心。

制度支撑:做到“早与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从总书记的牵挂批示,到国务院的全面部署,要求防疫工作务必做到“早”与“快”。

1月23日,隆昌市就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基层单位做好应急准备。随后成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以及16人组成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清点防控物资,做好人员、药品、物资、技术、病房等准备。

1月26日,隆昌在客运场站、火车站、高铁站、高速公路、国省级道路、县级及以下道路设立检查点631个,在各街道、乡镇村设立1548个疫情防控卡点,有的一个村达两三个,有效阻隔了人员流动与聚集,防止了疫情漫延。

“我们全市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治疗,第一时间控制。”朱廷说,截至目前,隆昌市共排查出湖北返乡人员2251人,与其密切接触人全部实现了隔离观察,无一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要做到“早”与“快”,也需制度支撑。隆昌印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市领导包镇(街道)、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片、村(居)民小组长(楼长)包户、医护人员包人的“五包”责任体系,制定激励“7条措施”,注重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把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