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近日,内容分享社区“小红书”陷入了网友对于“滤镜景点”的一片质疑之中。本来是平淡无奇的风景或者街道,却在滤镜的作用下,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吸引了不少人实地探访。但令慕名而来的网友大跌眼镜的是,现实与照片相差太多,踩点成了踩坑。对此,小红书公开道歉,并表示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避免经过美化的照片被误读为景点指南。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互联网成为了人们了解周遭世界和环境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向别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真实世界和其背后蕴含的美学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从个人走向了公共,从独享走向了共享,是一件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过度的修饰和美化,这显然制造出了一种失真的生活和体验,背后也可能存在着一些追逐利益的动机和需求。然而,要记住的是,市场是自由的,是开放的,过度修饰的“美景”只能忽悠一时,“滤镜”带来的流量,终究会枯竭,要想行稳致远,还是要依靠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这并非是这场“小红书”所遭遇的风波中最重要的问题。人们将现实和照片的差异归罪于“滤镜”并不合适。真实的事物背后的“美”,往往需要精巧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才能够被发现且为人所知。美是人内心世界的延伸,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对美的欣赏和观察,从来都没有唯一的标准。人们不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干涉他人,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赏。我们不妨学着以平常心对待滤镜下的美,以更加兼容并包的心态看待这种美,才能获得足够丰富的内容和资料,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美,也让生活之美少一点整齐划一,多一点交错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