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尹勇

10月8日,国庆长假结束,但这几天来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狂欢小镇”游乐园的热闹,让许多村民脸上笑容不减。“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多了,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干活,好安逸。”村民刘秀蓉说。

在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工作中,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成新的高棚村。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通过资源整合,以“强村”的旅游和蔬菜产业带动“弱村”,人均年收入至少增加1000元。

由弱变强、强村更强,这样的变化在绵阳比比皆是。今年以来,仅通过“盘活存量”,绵阳新增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23.3万亩总量达到188.3万亩,秘诀就在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用好行政区划这种重要资源,用改革激活发展活力,不断求新促变,实实在在扩宽基层发展天地。

顺向调整增效益

打破市场配置与行政区划间的“隔阂”,是绵阳“两项改革”的发力点。

改革后,三台县63个乡镇整合为33个。乡镇、村(社区)数量变少,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变化?“过去只能看着别人的枣子卖高价,干着急,现在共用一个牌子、一套标准。这变化可大了!”新德镇崭山村村民朱平说。

在合村前,朱平家的枣林离原崭山村的枣林仅数百米远,这却带来了每斤数元的差价。秘密就藏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里——经过多年发展,“崭山米枣”名声在外,但仅限于崭山村使用。

这造成了“双输”——崭山村想扩大规模,但无地可扩,隔壁村想搭品牌便车,却无能为力。

百姓的诉求,是“两项改革”的方向。合村后,崭山村米枣面积增至3500多亩,年产值将超4000万元。拆掉村界,更打通了品牌、技术标准等产业发展的“边界”。

“没有给基层带来负担、没增加工作量,有时只是微调行政边界,就能给基层带来了活力,‘两项改革’堪称‘四两拨千斤’。”绵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类似的探索在绵阳不断涌现。今年3月底,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成功召开,绵阳探索的村级规划、“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等50项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资源下沉提效能

受职权所限,乡镇工作有时会“两头受气”:例如,上级布置清查违建任务,但因没有执法权,明明在违建现场,却需要县级相关部门才能执法制止。

在横向推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绵阳纵向推动行政资源“下沉”,让“看得到”真正实现“管得到”。

江油市武都镇常住人口数万人,过去车辆乱停乱放、违建等行为比较突出。如今,该镇成立综合执法队,承担下放9个领域130项行政处罚、28项行政检查和6项行政强制事项,使得镇上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拆除违法建筑200多平方米,车辆乱停放问题也得以改善。

绵阳统筹推进乡镇扩权赋能,目前已委托下放乡镇行政权力事项130项。善用“外力”作为补充。绵阳制定乡镇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5大类28项具体购买事项,引培社会组织等承接主体59家,统筹整合资金7410万元用于乡镇政府购买服务。

这增加了基层岗位吸引力,干部年轻化也得以推进:目前,绵阳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5岁、较上届下降1.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812人、较上届提高9%,“一肩挑”比例达95.4%。

加强配套扩效果

优化乡镇数量,让三台县西平镇曾美诗同学读上了更好的小学。

过去,三台县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小学,但由于人口外流以及对优质教育的追逐,一些乡镇小学一年可能只招收到几名新生,形成了教育资源的“错配”。

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绵阳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同步进行。过去的乐加紫荆初中可容纳660名学生就读,但2020年在校学生只有89人。如今,将该校与临近初中合并,腾置出校舍用于乐加小学办学,而小学原址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实现“撤一校、利三校”。

截至目前,绵阳共撤并初中、小学251所,加快推进178所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建,可提供寄宿学位12.1万个;同时,采取“强校带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已有38所学校建立“校联体”。

配套改革也在延伸。随着教育布局从分散向集约、低效向高效转变,部分农村学生的上学路也在变长。为此,三台县探索定制班车做法,根据学生上学路线,向运输公司定制线路。相比拼车,此举降低了交通费用,还减少了家长用三轮车等接送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在农村地区,政务服务体系也随改革而得到完善——标准化建成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66个,规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2069个。依托村(社区)群众事务代办机制,梳理村(社区)代办服务高频事项12项,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30件群众常办“一件事”可实现“一次办”,真正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带来的红利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