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文/图

“糯稻品种‘川久香糯’田间测产验收50亩,平均产量623.5公斤。”8月24日,在邛崃市天府现代农业园区水稻高产示范验收现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在专家组的见证下,现场宣布了酿酒专用稻“川久香糯”验收结果。

此次测产结果意味着,我省作为酿酒大省,在糯稻产量低导致酿酒原料本土化长期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走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优势品种突破产量限制

邛崃,四川久负盛名的酿酒之乡。

“目前全市每年产酒约10万吨左右,但是原料基本都从省外调入。”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建江坦言。

尽管酿酒之乡名气在外,但杨建江知道,要想谋长远,还需在酒类市场上打造一个响亮的具有邛崃本土特征的品牌,“就像贵州的茅台镇一样。”

如何做到本土化?杨建江首先想到,邛崃同时是产粮大县,能否首先从原料入手,用邛崃自产的酿酒粮。

这一次测产,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选育的“川久香糯”酿酒专用稻品种,让他看到了希望。

相比于籼稻和粳稻,糯稻支链淀粉含量更高,因此,酿酒原料常用糯稻。“四川种植糯稻很少,因为产量低,平均亩产就在500公斤左右。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低。”李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四川提出振兴川酒,他和团队在5年前便把川酒原料如何本土化作为了团队的攻关方向之一。

而“川久香糯”就是阶段性成果之一,作为籼粳杂交选育的一个香型糯稻品种,“川久香糯”在酿酒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被定义为酿酒专用糯稻。“最大的特点就是耐肥抗倒产量高,选育成功之后,随着大面积推广,将会逐渐解决省内酿酒专用糯稻的本土化原料的供应。”李平介绍。

为了让“川久香糯”发挥好产量优势,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旭毅和团队为它打造了一套高产配套技术。

“酿酒专用稻在省内的种植比较少,迄今为止没有集成系统的技术体系。”李旭毅告诉记者,团队以机插秧技术为主体,配套全程机械化育秧、水肥耦合、干湿交替灌溉及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等技术,集成了一套适合于在川西平原进行规模化种植的专用稻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这套技术可以为我们川西平原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了解到,“川久香糯”由四川荃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向全省推广,“今年我们第一次示范了150亩,通过和种植大户签订订单协议,收购价每公斤提高0.1元,种植大户亩纯收益将增加200元以上。”公司负责人唐彬告诉记者,以邛崃为例,这里每年生产10万吨酒,从出酒率、原料占比率来换算,大约需要10万亩酿酒专用糯稻,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公司将探索和邛崃以及四川本土酒企合作,探索川酒原料本土化路径。

发掘机耕模式下产量潜力

除了“川久香糯”,当天,天府种业园区同时进行着2个高产品种的测产。

适合长江上游种植,集优质、高产、抗病及抗逆为一体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荃两优1606”在八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平均亩产732.6公斤的好成绩。由宁波市农科院选育并引入四川的首个籼粳杂交水稻品种“甬优4949”平均亩产达763公斤。

这两大品种取得高产,同样得到了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的技术支撑。

大面积的高产乃至超高产一直是水稻科研、生产追求目标。为此,多年以来,全省的水稻栽培技术团队组装配套已有的技术,大规模地开展了高产高效实践,发掘水稻产量潜力,在人工育秧移栽模式下创造了系列的高产典型。

如广汉和中江等地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创造了850公斤以上的最高单产积累,隆昌创造了829公斤的川东南地区最高纪录,在汉源、米易等特殊温光生态区(光照好、昼夜温差大)还创造了1000公斤以上的四川高产纪录。

然而,2020年全省水稻平均亩产仅527公斤,表明全省单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兴起,机械化种植成为潮流。如何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下、大面积生产中发掘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成为水稻科研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天府种业园区中,省农科院作物所栽培团队进行了多年的试验。

作物所助理研究员欧阳裕元告诉记者,团队借鉴以往人工育秧移栽模式下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经验,以“荃两优1606”、“甬优4949”等具备高产潜力的优质稻品种为材料,创新提出了“壮秧足苗构建高群体起点,水肥优控塑造高质量群体”为核心的机插秧超高产栽培技术,综合运用机插旱育壮秧培育、有机培肥、高质量插栽、水肥耦合、增效肥料应用及平衡施肥等稻作新技术,解决了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秧苗素质差、结实差等高产制约因素,实现了超高产栽培从“人工育秧移栽”到“全程机械化种植”的过渡。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如何确保完成这一任务?水稻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无疑至关重要。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张闻亚 左杉

本期执行:阚莹莹 范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