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文/图

8月20日,经历了前一晚一场大雨,绵竹市刘家坝(地名)成片的水稻更显绿意盎然。一眼望去,其中一片与周边稻穗已压弯了头的水稻截然不同——稻穗挺立,叶片挺拔,远远看去似乎是稻田里种了一片麦田。这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的粳稻品种“德粳4号”。当天,由水稻高粱研究所组织的新品种观摩会正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全省170多名种植户前来参观。

今年以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联合四川荃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川大范围推广“德粳4号”“沈农9903”等粳稻品种,满足了种植户对提高土地产值和障碍性稻田农产品安全的需求。同时,改善了以种植杂交籼稻为主的四川水稻产区品种结构。

成熟早 适宜“稻-菜”轮作

在全国水稻产区版图中,粳稻主产于东北、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相比于杂交籼稻,从外观上看,粳稻形象挺拔似小麦,看起来更具有“精气神”。但能够吸引种植户,粳稻靠的还是内在关键竞争力。

“ ‘德粳4号’和‘沈农9903’的生育期只有130天左右,相比于四川普遍种植的籼稻,短了近半个月。在成都平原,不少水稻种植户下一季轮作蔬菜、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与水稻轮作,这些经济作物需要较长的茬口期。以往这些种植户选择籼稻品种,成熟时间晚,收割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需要抢时间,而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水稻高粱研究所科技产业中心主任唐彬告诉记者,去年有大户种完粳稻后立即种了一季萝卜,萝卜收了再种小麦,一年三熟的时间上完全无缝衔接,增效明显。绵竹市复兴镇吉兆村种粮大户赵后富看准的就是粳稻的这一点优势,今年,他流转的200多亩田全部种植了“德粳4号”,“以前种杂交籼稻,每年10月份才收,但是我种土豆需要9月中旬就下种,时间上来不及,就是需要这种生育期短的粳稻品种。”

那么,生育期短,产量是否能够保障?

水稻高粱所水稻中心副主任杨莉告诉记者,与籼稻相比,这两个粳稻品种产量同样不俗。“在正确的种植技术下,平均亩产仍然能够达到550公斤至600公斤。”

低积累 特定生态区也能产出健康好米

除了生育期短,镉低积累,适合土壤镉低中度污染障碍区种植也是“德粳4号”“沈农9903”的另一个主要优势。

2016年到2017年,“德粳4号”在镉含量每公斤0.6毫克至0.9毫克的土壤中种植,精米镉含量两年平均每公斤0.183毫克。“沈农9903”在镉含量每公斤0.6毫克-0.9毫克的土壤中种植,精米镉含量两年平均每公斤0.185毫克。两个品种均在2019年通过四川品种审定。

记者从绵竹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经推广了2000多亩粳稻,接下来还将按照政策给予每亩经济补助,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粳稻在全市继续扩大规模。

“专用粳稻品种与杂交籼稻在栽苗、施肥等种植方式上还有很大不同,目前在推广中,一些种植户的技术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将继续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保障良种与良法配套,发挥好粳稻品种的各项优势。”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表示。

“目前示范的两个粳稻品种,主要是基于目前四川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适应消费群体提高米质的需要,更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土壤结构调整的需要,选育出来的适应性安全性丰产性的好品种,希望广大种植户增强信心。把好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加快推广面积。”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如何确保完成这一任务?水稻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无疑至关重要。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张闻亚 左杉

本期执行:阚莹莹  范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