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郭静雯 摄影 肖雨杨 视频 郭雨荷

10月16日晚,都市温情舞台剧《宽窄人家》首次试映。

大戏落幕,在长久的掌声中,4位神秘嘉宾登场,讲述他们与成都老巷的故事。

93路公交司机李斌:

12年里我2万多次与它“擦肩而过” 

首场试演,李斌作为第一批观众受邀观看。青瓦白墙,木门庭院,一下子将他带回那条老巷子。

2007年,李斌成为一名成都公交公司的驾驶员。那时,宽窄巷子正在改造,次年开街,成为成都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每天,他驾驶的93路公交从石羊场开往九里堤,都会经过宽窄巷子。每天往返3次,最少6次,12年里,他跟宽窄巷子擦身而过2万多次,亲眼见证了这条老街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化。

如今,每天乘坐93路在宽窄巷子上下车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更好地展现城市窗口,服务乘客,李斌还自学外语,简单的英语、日语、韩语,他都能说两句。更让他惊喜的是,不少外国游客能够用地道的中文说出“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名。

黄瓦街派出所片警陈海波:

24小时守护游客安全

警察那么忙,大晚上的能说来就来吗?说着,警察就来了。这是《宽窄人家》剧中的一幕,也是黄瓦街派出所经常上演的真实故事。

当晚,作为派出所民警代表,陈海波也全程观看了演出。“整部剧讲述宽窄巷子普通人家的故事,非常接地气,非常真实。”让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陈海波找到了不少共鸣。

剧中出现的警察角色也是宽窄巷子中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陈海波说,从开街到现在,宽窄巷子的游客呈几何倍数增长。平均每天都有一两万游客,节假日和高峰期时,每天约有10万名游客来这里体验老成都的文化和生活,安全服务压力也因此倍增。派出所24小时值班,并配有大数据实时监控设备,还有一系列“黑科技”。景区内有任何突发情况,民警在2分钟内就能赶到。

宽巷子老居民徐红:

老巷出生的女儿自带“文化气息” 

看完首场试演,宽巷子老居民徐红难掩激动。“第一次有一部剧是拍宽窄巷子居民生活的,而且演得那么真实,那么接地气。”徐红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巷子里,人们在这里出生、长大、老去,然后迎接新的生命。大院里,邻里之间互相串门子,夫妻之间有斗嘴有关爱,孩子们的吵闹与顽皮,几十年的日子就这样淡淡流逝。

徐红说,随着巷子的翻新与改造,以往的文化气息并没有消失。如今,她每天出门,抬脚就是保留着原貌的茶馆,路口那家肥肠粉还是当年的味道。女儿外出读书,同学们都说怎么看起来那么有文化气息。“我们都很骄傲地说,因为我们家就住在宽窄巷子。“

四川日报•川报观察记者李秋怡:

我们一直关注宽窄人家的昨天今天明天 

作为一名记者,李秋怡曾全程参与宽窄巷子改造的新闻报道。她说,四川日报持续关注宽窄巷子的昨天今天明天,它是成都千年少城格局的文化留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在南方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改造大家一直是期盼的,其中也有忧虑,担心因为改造失去了老成都的味道,变得非常商业。让人们欣慰的是,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保留了成都人的生活场、消费场、文化场,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现代元素,让宽窄巷子能更好地连接历史,关照当下,面向未来。更让她惊喜的是,这些变化伴随着剧中几户人家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呈现,显得更加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