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协调

干支互补 共谱发展协奏曲

你广阔的田野在飞驰

你苍翠的群山在飞驰你沸腾的城市、你无尽的道路

也在飞驰!

祖国,我知道你要去一个地方

一个年轻人要去的地方与你相同

那个地方叫作

未——来!

——摘自四川人游太平所做的诗歌《跟随祖国的列车飞驰》


干支互补 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川报观察记者 罗向明 吴忧

龙兴平这段时间特别忙,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项目”进入了开工建设前的冲刺阶段。龙兴平是成都安蓉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本一直在广安上班,因为项目需要,近一年几乎都在成都。

而公司名称中的“安蓉”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安”即广安,“蓉”即成都。

按照省委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成都、广安两市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广安(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加挂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园区牌子,创新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

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天府大地上,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协同发展步伐正在迈进,增强着四川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园区。(广安市宣传部供图)

一次产业合作

成都和广安共建医药产业“双飞地”,合作补“短板”   

走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在生物城中路路口,“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项目”牌子特别显眼。

“在成都市,高新区、双流区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关心下,项目推进很快。”龙兴平介绍,前期筹备中最难的土地问题,按照正常流程要到2020年才能办妥,但相关部门对这个具有示范创新意义的项目给予了特别关照,尽量优先办理。“预计11月就能拿地,拿地后就马上开工。”

按照规划,研发基地项目占地约300亩,主要建设服务于广安医药产业发展的集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展示,服务配套、中试生产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

“就生物医药产业来说,高端研发人才很难在二级市州留下来,成都和广安共建医药产业‘双飞地’就旨在解决这一问题。”龙兴平表示,这也是省内“飞地”产业园的一大创新。

成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人才储备、研发平台、优惠政策、居住环境、学术氛围、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广安在成都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协作基地,既可以解决引才的问题,又有助于解决广安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层次性不高等问题。

而成都在广安合作建设医药生产园区,有利于解决成都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中遇到的土地、环境、人力、原料等要素制约问题,促进两市产业链双向互动,最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在300多公里外的广安(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岳池湖、百草园、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正在开展,为“双飞地”模式引领下的快速发展做准备。

“在研发基地项目筹备开工的同时,我们也已经启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已累积意向合作项目60余项,拟合作单位近30家。”龙兴平介绍,到2023年成都研发基地力争引进研发项目100个以上,转化成果到广安生物医药园区50个以上,使广安市医药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

极度贫困村里的高山蔬菜 48小时摆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

一路探索足迹

“干”与“支”、“支”与“支”间的黏合度不断提高

成都、广安探索“双飞地”建设是我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生动注脚。

从去年4月我省首次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到去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再到《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个实施意见公布,我省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化区域联动,增强内生动力,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一年多来,我省突出重点,扭住关键,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不断取得新成就。”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介绍,目前已经建立了省级层面“领导小组+五大片区联席会议”协同推进机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促进区域间、市(州)间形成战略协同和实施协同。

在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等工作会议上,签署的一份份合作协议,让“干”与“支”、“支”与“支”间的黏合度不断提高。

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被定位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还频繁与兄弟市州互动,承担起“主干”的引领带动使命。截至目前与20个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动内圈同城化、整体一体化,在规划衔接、城际铁路公交化、数据资源开放整合、产业分工协作、营商环境整体优化等领域重点突破。

而基础设施成为“干”与“支”互动最多的领域。成雅铁路开通,成都与雅安的时空距离缩短至1小时;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甘孜与成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相邻中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城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也正在全速推进。

互动,不止“主”与“干”之间。

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先后召开协同发展会议,推动川南经济区聚焦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川东北经济区聚焦基础设施、产业、重大活动平台等3个十大重点工程,攀西经济区聚焦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和打造阳光经济走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聚焦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荷桥村的变与未变

川报观察记者 吴忧 罗向明

多年以后,简阳市平泉镇荷桥村小学再次成了村民集中的地方。今年9月12日,这里开通了公交车,每天11趟来回,让城乡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我没想到今天的变化。”9月21日上午,站在学校门口的教师孙传秀告诉记者。从1982年至今,这位民办教师已在此执教37年。在她眼里,村里变化最大的便是这交通,“以前别说通公交车,就是摩托车也很难走。”她说,“如今柏油路通到村,村上道路通各组,上街赶场一趟公交就搞定了。”

虽然已经入秋,没有荷花的映衬,荷桥村的风光依旧吸引着不少游客。看着苍翠的青山与茂密的植被,听着潺潺的流水与不绝的蛙声,来自资阳的唐智强感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似乎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荷桥村有2024亩耕地、312亩林地、480亩水域湖泊。近些年,通过整田、理水、秀山、护林、植业、绿道等项目,保持“绿”的底色不变,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正在陆续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居民稳步增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让我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荷桥村党支部书记钟永翔说,接下来荷桥村还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荷桥村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未变的除了“绿”的底色,还有当地的家风。

在新近建设的荷桥村新村,家风文化也通过更多的载体得以大力弘扬。“家风工作站、家风文创产业基地、家风学堂……”荷桥村新村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邹斯若说,这些以家风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新项目,不仅赋予了新村更加深厚的底蕴,也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振兴赋予更强的生命力。

2018年2月11日,民间艺人在四川阆中古城扭秧歌。 当日,四川省阆中古城上演踩高跷、板凳龙、舞草龙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年俗表演,古城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王玉贵 摄

数读

区域协调发展


步伐——

● 市州经济竞相追赶。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16个市(州)跨进千亿俱乐部。


●五大经济区联动发展。

2018年成都平原经济区GDP 25665.6亿元,是2005年的5.8倍

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追赶发展,从2005年的 1180.5亿元、1185.1亿元分别增加到6539.8亿元、6394.2亿元;

2018年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分别是2005年的4.9倍和4.7倍


展望——

全省综合实力的提高,既要协同联动,也要竞相发展。


●到2022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5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


● 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接近1万亿元,初步建成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  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 9000亿元,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


● 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力争达到4000亿元;


●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数读

城乡协调发展


步伐——

●2018年末全省城镇化率52.3% ,比1982年提高38.2个百分点,相当于平均每年有近百万人由乡村转为城镇人口。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城镇居民节假日选择乡村休闲旅游成为热门,城乡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展望——

●到2020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


●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

数读

文化愈加繁荣


步伐——

2018年末

●我省有博物馆25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65处


●我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


●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 个。


展望——

●实现文化建设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实现主流思想引领力、巴蜀文化影响力、文艺精品创造力、文化服务供给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发展保障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