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1969年-1979年

闯漩涡哟,迎激流嗬,水飞千里船似箭罗。

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齐心协力把船扳哪。

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

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

——《船工号子》


读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工建设

1970年9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开工建设。中心总部设在凉山州西昌市,发射场建在市区外的牦牛山沙坝夹谷中,主体工程于1983年初竣工,并于当年交付使用。整个发射中心由总部、发射场、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3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单位组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通讯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等的实验发射和应用发射,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至今已成功进行了130余次发射,将16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太空。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成昆铁路是全国第一条全线使用内燃机车牵引的Ⅰ级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线路全长1100公里,1958年7月开工建设,期间历经多次停工复工,1970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成昆铁路全线贯穿地势险峻、地形多样、地质复杂的山川河谷,线路所经区域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沿线地带被外国专家称作“铁路禁区”,长期被认为是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1984年12月18日,成昆铁路作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大事件之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奖,其象牙雕刻模型与同时获奖的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采集回来的月球岩石一道,被永久陈列于联合国总部大厅。


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

宝成(宝鸡-成都)铁路北起陕西宝鸡市,南到四川成都市,全长668.2公里,贯穿川、陕、甘三省19个县(市),有80%的线路经过秦岭、大巴、剑门等山岳地区,共开挖隧道300余座、架设桥梁900余座,是连接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交通干线,是四川省与其他省(区、市)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条铁路通道。1953年11月,宝成铁路四川段全面破土动工。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58年6月起,宝成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1960年6月建成宝鸡至凤州段工程,1967年开始进行剩余部分改造,197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绵阳至成都段电气化工程竣工,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宝成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文艺创作活跃

1977年5月,《四川音乐》复刊,这是“文革”后第一份复刊的省级文艺刊物。1979年1月,《四川文艺》更名为《四川文学》复刊。至1980年1月,《星星》诗刊复刊,《科学文艺》《红岩》《戏剧与电影》先后创刊。随着一批有影响的文艺刊物纷纷复刊与创刊,四川文艺创作活动趋于活跃,相继产生了周克芹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峨眉电影制片厂电影《特级警报333》、罗中立油画《父亲》等一大批轰动全国的文艺创作成果,推动了全省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从“包产到组”到摘掉“人民公社”牌子

全国农村改革序幕从这里拉开


川报观察记者 黄大海

金秋时节,广汉市金鱼镇凉水村,70岁的6组组长叶常理在田里忙碌。“有些水稻倒了,扶起来才好收割。”


叶常理脚下这片土地颇不寻常。41年前,此处率先“包产到组”,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一样,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导。


而后的几十年间,一场以土地为名的农村改革接力赛在巴蜀大地接次进行,四川在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等10个方面重点攻坚,走在全国前列。再回望当年拉开的那场农村改革序幕,川人无愧“敢为天下先”。



“分”田地

定产到组激发村民积极性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这是上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歌谣。1958年,继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建人民公社,广汉市的金鱼公社、向阳公社也相继挂牌。


人民公社真如歌谣中唱的那般美好么?从广汉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相关文献记载,自1959年起,农业连年减产,粮食奇缺,公共食堂搞瓜代菜,人口出生率下降,因营养不良死亡人数增多。


“中国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地,到最后连肚皮都填不饱,当时的金鱼公社在私底下开始探索出路,打‘擦边球’先分田埂。”叶常理说。相关资料记载,金鱼公社9队从1975年开始“分”田埂,家家户户在田埂上种上油菜和黄豆,这一年,9队队员破天荒吃上了豆腐。


其实,“分”田埂让社员们压力很大。“当时都是闷起干,没有人说,也不知道上级会不会同意。”叶常理说。


1978年初,在省委和县委支持下,金鱼公社在全省率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增产分成”的改革。“‘包产到组’之后,每个组的‘摊摊’划小了,每个人的活路由组长定,一个人耽误干活,会影响大家挣工分。”57岁的金鱼镇政府机关干部张荣顺介绍,当时社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磨洋工”“梭边边”的人明显少了。


挂新牌

政社分离开启发展新篇章

距离金鱼公社20多分钟车程的向阳公社,那时同样也在为填不饱肚子犯愁。“吃的稀饭浪打浪。”向阳镇江南村原党支部书记师用全介绍,从1958年到1976年,向阳年人均分配只增加了6元。“一年忙活下来,很多村民家里光景都不好。”


问题出在哪儿?“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好。”师用全介绍,人民公社是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严重。


必须要改。向阳公社将改革的目标对准“人民公社”这块牌子。1979年9月,广汉县委在向阳公社进行政、社工作分开试点,得到省委肯定。1980年5月,广汉县委在向阳公社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9月,“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被摘下,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向阳乡成为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社分开的新体制乡。


一“摘”一“挂”,意义深远。1982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改社建乡、政社分开”,恢复乡、社、村(组)的建制。1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改宪法,正式结束中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


改社建乡,“包产到户”等工作随之跟上。“之后,我们家5口人分到5亩多地,我们小组的200亩土地增产粮食1万多斤。”师用全说,过年的时候,村里的鞭炮从除夕一直响到正月十五,没过几年,村民们都盖上二层瓦房,日子越过越好。


入厂14年来第一次涨了工资

川报观察记者 付真卿


“一改革,大家的干劲马上就有了。”虽然距离那场重大变革已有41年,但年近八旬的郑义和老人一回忆起,仍然兴奋不已。那时,他是宁江机床厂的一名技术员。


1965年,在国家三线建设的大潮中,宁江机床厂由南京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建,落户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我们厂的产品十分走俏,你听说过‘三转一响’吗?”郑义和说,“三转一响”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4样东西是国内每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物品。宁江机床厂生产的机床,就是用来制造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等产品的。但受限于当时“统购统销”的政策,企业业绩一直无法快速增长。


转折出现在1978年10月,省委决定在工业方面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自主安排生产,在企业增收时可以提取不同比例的利润留成自行支配,例如给职工发放奖金。包括宁江机床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在内的6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试点企业。这是全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


“这等于给企业松了绑,大家还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郑义和回忆,试点开始以后,宁江机床厂的产能迅速提高,但生产的机床除了满足国家计划指标,剩余的产品销路却成了问题。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面向国内外的商业广告,广告的投放方正是宁江机床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在一家四川企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下诞生了。从当年6月25日到8月15日,宁江机床厂就签订1300余台机床的供货合同,为前几年全年产量的2倍,其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80%。入厂14年的郑义和第一次涨了工资,从53元涨到70多元。


不止宁江机床厂,其他5家试点企业在扩大自主权后效益均明显提高。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79年,《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 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关于进一步搞好地方工业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100家工业企业,后进一步扩大到40家商业企业。当年7月,国务院要求各地和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也选择少数企业进行扩权试点,企业扩权试点走出四川,扩展到全国。


大事记

1969年-1979年


1969年

12月 西南物理研究所建成,标志着四川核工业形成从科研到生产的系统。


1970年

5月1日 成都无线电一厂生产出西南地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5月1日 四川首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宜宾豆坝电厂至龚嘴电厂线路建成。

9月1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开工建设。


1971年

10月1日 攀枝花炼钢厂1号转炉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水。

12月  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全面投产。


1972年6月,红原县麦洼区供销社组织牦牛流动商店深入夏季牧场为牧民群众服务。


1972年

1月  四川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黑龙滩大型引蓄水库竣工蓄水。

5月1日  220千伏豆渝线工程竣工投产,使川南电网与川西水电和重庆电网相连,形成四川电网的雏形。

11月4日-9日 中国科学院、农林部也在中江、绵竹两县召开全国沼气发酵现场经验交流会。


1973年

7月3日 四川中等技术教育开始恢复办学


1974年

6月 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启动。

8月 四川维尼纶厂动工兴建,是中国第一家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维尼纶丝的工厂,也是当时全国维尼纶产量最大的企业。

10月 东方汽轮机厂建成投产,是中国研制和生产大型电站汽轮机、船用汽轮机的大型骨干企业。



1975年

3月 三岔水库动工兴建,为东风渠六期工程一座大型囤蓄水库。

7月1日 宝成铁路绵阳至成都段电气化工程竣工开通,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1976年

1月  自贡鸿鹤化工总厂联碱改造工程竣工投产,自贡鸿鹤化工总厂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联碱厂。

4月23日 四川石油管理局7002钻井队在武胜县“龙女寺构造”钻成6011.6米深的中国第一口超深井。12月4日,7001钻井队在梓潼县老关庙钻成7175米深的超深井。这两口井的钻成,标志着四川的超深井钻探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0月21日-23日 成都地区举行盛大集会,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1977年

5月 《四川音乐》复刊,这是“文革”后第一份复刊的省级文艺刊物。

12月8日 升钟水库动工兴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库。

12月11日-13日 “文革”后第一次高考举行。四川有61.2万人参加高考,占全国570万名考生的10.7%。


1978年

2月27日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8所院校成为四川第一批恢复和办好的全国重点院校。

10月 省委决定在工业方面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6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试点企业。这是全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



1979年

1月  《四川文艺》更名为《四川文学》复刊。

12月15日-30日 省外贸局组团在中国香港地区举办四川省出口商品展销会。这是四川第一次出境举办展销会,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地第一次在香港举办展销会。

12月17日 国务院批准,始建于1963年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汶川县境内)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为中国第一个列入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