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巴蜀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传统。四川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每一个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四川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党委政府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汇聚民智民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坐标:成都郫都区战旗村

战旗村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最近,一部名为《战旗飘飘》的电影正在院线上映。电影讲述了村支书马先贵放弃城里工作回到农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抢抓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正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在这里,发生了哪些跟改革创新有关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战旗村,回访它的发展故事。

敲响“第一槌”

很多人提到战旗村,都会联想到“第一槌”这个词:2015年9月7日,唐昌镇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功出让,敲响了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如今,这块紧靠战旗村村两委的土地上呈现的,是由中标方建设的一个情景院落式商业街区——战旗第5季·香境项目。“这个项目集乡村民宿酒店、餐饮美食街、特色手工体验坊为一体,丰富了战旗村的旅游业态。”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回忆道,1978年后,战旗村尝试过创办村集体企业,如机砖厂、酿酒厂、豆瓣厂等,但随着经济发展,一些高耗能企业在产业转型中逐渐衰落,土地闲置。

2015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授权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当时的郫县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机会来了。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带着大家迅速行动,厘清家底,为敲响“第一槌”做好了铺垫。这次拍卖中,13.44亩土地成交总额达到705.97万元,在扣除土地整治成本和入市成本之后按照5:3:2的比例进行了分配,50%用作了村集体的发展资金,30%用作了公益性支出,剩下的20%以现金方式发放给了村民。

“这个50%对于发展村集体资金来说非常重要。”李光菊介绍,在距离战旗第5季·香境项目不远处,是村上创新思路,打造出的又一个旅游景点——乡村十八坊,“对于这块闲置的土地,我们采取了自主开发的模式,开发的资金就包括了此前13.44亩土地拍卖所得中提出的发展资金。”

乡村十八坊是集传统手工体验、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街区。“在这里,我们采取了免租金的模式,商家盈利后才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给村集体。”李光菊说,战旗村还在不断尝试新的土地开发模式,比如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等,最大程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做大村集体蛋糕。

承担新课题

如今,战旗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除了游客之外,每年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考察团,来解密这里的发展之道。

最近,战旗村又遇到了新的发展课题。2020年,在全省村级建制优化调整的整体部署下,战旗村实现了面积上的扩容,与周边的几个村合并成为新的战旗村,面积从过去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5.3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从过去的1704人增加到了4493人。

面积扩容,让战旗村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但同时也意味着,战旗村身上的发展担子更重了。几个村合并后,由于村民人数的增加,战旗村的人均纯收入比头一年有所降低。“合并后,战旗村要继续发扬自己敢闯敢干的精神,带领更多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在高德敏看来,这是时代赋予战旗村的新使命、新课题。

对于未来,高德敏早有计划,“目前战旗村已经制定了未来五年工作计划,做好党建引领计划、产业发展规划、老金星片区居住环境改善计划、人才聚集计划、村民增收计划、村庄治理计划等七项工作。”

高德敏说,产业振兴仍然是战旗村核心工作中的核心。未来五年,战旗村将加快核心区域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战旗村将制定入驻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工作,推动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在融合发展中,战旗村还在尝试拓展一条新的道路:研学+旅游。由战旗村村集体和市场主体筹备建立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正式开课,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干部。据统计,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已培训学员超过5万人次。

坐标:自贡彩灯公园

从这里出发“点亮”世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勇

6月15日,自贡彩灯公园热闹非凡,散步、跳广场舞、喝茶纳凉、泛舟……前来游玩的市民各有各的休闲方式,怡然自得。

这座坐落于自贡老城区,总占地面积153亩、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的公园而今不只靠彩灯闻名,作为集文博、园林、休憩观光和动物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它早已成为自贡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

正是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城市公园,“孵化”了誉满中外的自贡彩灯产业。

1931年,公园建成投用,至今刚好90年。自贡彩灯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彩灯博物馆馆长戴燕灵介绍,1964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自贡灯会在这里举行。从此,自贡当地传承几百年的民俗发展成为地方重要节庆活动。之后,彩灯公园里又陆续举行多届迎春灯会,在吸引无数群众观灯、赞灯的同时,自贡灯会也进一步声名远播。

自贡灯会闪耀全球。资料图片

1987年,自贡在灯会形式与内容上开展创新,通过升级后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初步形成“灯会搭台,经贸唱戏”格局,进而顺利实现从娱乐型灯会向文化经贸灯会的转型。

1990年,自贡灯会首次走出国门,亮相新加坡;之后,又从新加坡出发,亮相美国、英国、德国……据统计,自贡灯会至今已先后在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观灯游客累计超过5亿人次;同时,自贡彩灯产业也占据了全国总体市场份额的80%、国际市场份额的90%,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1月,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亮灯,标志着自贡灯会正式从彩灯公园移师。进入“后灯会”时代,公园又将如何定位与发展?

戴燕灵表示,公园内还有中国彩灯博物馆,系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关于彩灯文化的专业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遗自贡灯会民俗项目和省级非遗自贡彩灯传统制作技艺项目唯一的传承保护单位。“下一步,将学习借鉴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同业的好做法,推出相关主题研学游,打造‘博物馆+’动物园、非遗、红色文化、盆景艺术等内容丰富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吸引学生参与。”

自贡还在提升彩灯公园“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发力,积极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名园:

一方面,公园现有的山水园林风格将得到进一步保护,并围绕“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科学分区”的原则,逐步恢复盆景园,整治规范花市、鸟市,保护名木古树,保护公园山体水域和生物多样性,抓好湖水长清治本。

另一方面,公园建设史与发展史也正在认真梳理中——公园与自贡盐业兴衰的关联、灯会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挖掘;自贡解放纪念塔等园区文物单位和其他历史遗存也得到科学保护……

“通过不断发展彩灯文博产业和文创产业,作为自贡城市文化旅游地标的彩灯公园将融合展示历史遗存、地域民俗与彩灯文化。”戴燕灵说。

【故事】

中欧班列司机:

沿着铁轨与中欧班列共成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

登记、吹气检测酒精、检测体温……6月16日,记者在成都机务段看见张熙时,他正在为出车做准备。2013年,首趟蓉欧快铁从这里出发,张熙也来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开放平台能级也在提升。

在张熙看来,驾驶中欧班列是一个“接力”的过程,以前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主要通过宝成线行至广元,然后梯次交由中国铁路西安、兰州局的火车司机接力驾驶,出境再交由沿途多个国家的火车司机驾驶至目的地。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多,宝成线已满足不了需求,便又开辟了达成线作为中欧班列的行驶线路,两条线路并驾齐驱,推动亚蓉欧班列战略通道价值和稳定高效“带货”优势持续彰显。

张熙说,与普通货车相比,驾驶中欧班列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国际货物高效运输,发车时间需要与后续‘接力棒’紧密衔接,否则会影响到国际货物运输时效。因此,他们常常是在晚上10时左右从成都启程,一路在黑夜中穿梭,次日凌晨4时左右抵达广元站,然后又接力驾驶中欧班列返程班列回到成都。”

“在8年的穿梭里,我与中欧班列共同成长。”张熙说,在2015年,他从副驾驶成为了驾驶员。中欧班列的发车频率也越来越高。“刚开通时,我一周就开一两列中欧班列,现在,我一天要开 3-4对中欧班列,多的时候,甚至要开 5对。”

截至4月,成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8000列,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3000列,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不仅是开行班次多了,张熙还感受到了货物的变化。“除了服装鞋帽、酒类食品、机械设备等,一些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也开始乘坐中欧班列出口,而且班列重载率越来越高,甚至‘一仓难求’。”

张熙也是一名消费者,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切实感受到中欧班列给广大消费者的实惠。“我自己也会购买中欧班列从国外运入境的消费品,饼干、红酒、牛肉等。中欧班列既丰富了消费方式,让成都生活与国际同步,也让国际化消费变得更加实惠,物美价廉。”

一趟趟班列,让大千世界近在咫尺,也推动着地处内陆腹地的成都迈向开放前沿阵地,外向型产业集群成链成势,买卖全球的时尚消费实现“零时差”。

本版撰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秦勇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