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付真卿 肖雨杨 川观新闻记者 袁婧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开馆。

6月25日,川观新闻记者来到党史展览馆探访。在正在举行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上,记者在展览中展示的“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图表中,攀枝花钢铁公司、攀枝花矿务局、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等四川的重点项目有16个之多。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四川省攀枝花钢铁公司庆祝出铁和四川省绵阳国营780厂电视机生产线的两张照片。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决策和展开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的一次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牵动全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自主进行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建设项目。

攀钢于1964年决策部署,1965年开工建设;历时6年,于1970年6月炼出第一炉铁水;1975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之后,建成了年产钢250万吨的大型钢城,吨钢面积仅一平方米,连日本最先进的沿海钢厂也自愧不如,被国外冶金专家称为“象牙微雕城”。

1964年后,国家陆续在四川布局和启动了涉及国防、机械、电力等诸多行业的300多个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达300多亿元,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尤其是定点建设了一批包括军工电子、航天航空和兵器在内的共和国“长子”项目,比如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四川航天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歼击机生产基地、中国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成都、绵阳、广元电子工业区等。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做出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一大批原本陷入困境的三线企业融入市场竞争、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不断赢得主动,带动了四川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缩小内地与沿海差距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国营长虹机器厂等一批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了单一军品生产到军民品结合的战略转移,探索出企业“军转民”道路,从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川党史专家宁志一认为,三线建设使四川成为了中国内陆腹地的一个重要国防科技工业和科研基地,奠定了四川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推进了四川基础设施发生质的改观,带动了四川特别是全省“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