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宇 赵荣昌 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今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布实施。如今,这部致力于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惩治食品浪费行为的法律已实施一个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对新法的了解程度和响应程度如何?对于“浪费粮食要被罚”等法律新规,各方又有什么话想说?川报全媒体开展了反食品浪费现状感知度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结果如何,一起来看看。

厉行节约

商家市民响应积极

“我知道《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事情,我们单位一直在宣传!”5月27日,记者在成都街头随机采访时,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何先生告诉记者,会根据家里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定量采购食材,也会时刻教育孩子不剩饭菜。受访市民中,大部分都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知道了《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消息。而调查问卷显示,27.78%的网友对《反食品浪费法》非常了解,一半以上的人都对该法“有印象”,不了解不清楚的仅占15.45%。

成都锦江区华兴东街一家餐馆服务员何先生表示,看到有顾客剩饭菜时会善意提醒:“我们的饭菜一般不会提供太多的量,如果客人觉得饭不够,可以免费添。”

《反食品浪费法》提出,学校应当建立防止食品浪费的监督检查机制,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习惯。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部分单位食堂通过督导员等模式监督员工用餐行为,指导他们合理定量就餐。许多学校和单位的食堂均已张贴了明显的节约粮食宣传告示,成都市青羊区胜西小学老师黎晓燕说,学校会定期通过举办主题课的形式讲解勤俭节约、不剩饭剩菜的重要性,很多曾经挑食、偏食的同学变化很大。

学校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引导、餐饮单位对顾客浪费现象主动劝阻、大力开展宣传“光盘行动”、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保险能力……调查中,网友们对各行各业在实施《反食品浪费法》过程中采取的方式给予了肯定。

《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早在去年下半年,各网络视听平台就开始针对一些浪费行为进行自查。

“视频平台多次通过后台提醒博主健康饮食、杜绝浪费,对饮食类内容的审查十分严格。”拥有超40万微博粉丝的四川本地美食视频自媒体博主“美食米阿米”告诉记者。“美食米阿米”的视频内容通常是分享烤肉、大盘小龙虾等农家特色食品,“我们做的菜都是家庭分量,做完之后全家人都能吃完,份量多就分一点给叔伯和邻居一起享受,我们还在近期的视频节目中加入了提倡节约粮食的内容。”

“如果周围人有浪费粮食的行为,我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劝导。”公司职员谢女士表示,自己会主动提醒周围的人就餐时尽量不剩饭菜。不过她坦言,在劝导他人不剩饭菜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影响人际关系,“但节约粮食是原则、是底线,也希望更多人看到浪费现象主动站出来。”问卷调查也显示,超过90%的网友表示愿意劝诫过他人节约粮食。

标准不明

浪费行为界定有点难


调查问卷显示,“聚会超量点餐“、”婚丧嫁娶等宴请的餐食搭配不合理导致浪费“、”自助餐‘眼大肚小’”、“商超的临过期食品无法合理处置”、“居民购买囤积过多食物导致过期食物被倾倒”,分别排在身边常见食品浪费现象的前五位。

《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婚丧嫁娶、朋友和家庭聚会、商务活动等需要用餐的,组织者、参加者应当适度备餐、点餐,文明、健康用餐。而记者调查也发现,婚丧嫁娶等宴请是“浪费较为明显”的地方之一。

5月29日,记者在德阳绵竹市的一场婚宴中发现,宴会后很多餐桌都有未吃完的饭菜,而当记者问道这些剩饭菜如何处理时,餐厅服务员说,没有打包的剩饭菜会“统一回收处理”。但记者注意到,服务员口中的“统一处理”,其实就是将菜品倒掉。

参与婚宴的张先生说,自己近段时间参加过几次类似的宴会,“主人家想招待好大家,超标点菜很正常。虽然有些人会提出打包,但考虑到卫生等问题,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打包。”当日婚宴主人黄先生表示,虽然造成了浪费,但毕竟“关乎人情和面子”。而且,婚宴都是酒店配好的套餐菜,按照一桌10人进行安排,众口难调,不好精确点餐。

《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违反本法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近期,其他个别省份也开展了“第一案”的查处。对此有网友提出,不同城市甚至不同餐馆,菜码多少差别很大,不同的人胃口也不一样,要餐饮店精确判断确实有难度。另外,有些商家会发布一些“满减”活动,有的消费者为了凑满减多点一些,造成最后吃不完的情况,责任在谁也不好说。

有市民和餐饮店服务人员提出,“浪费”本身难以界定,如果劝阻无效也不会去举报。”记者注意到,参与问卷调查的网友中,近80%的网友认为目前餐饮浪费行为缺乏明确处罚标准,有超过86%的网友认为存在执法部门“取证难”和公众“举报难”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化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根据本地情况,分类指引。

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仍有10%的网友仍然能刷到“大胃王”“超量烹饪”等涉嫌食品浪费的短视频。网友认为,这些视频栏目通常做了一些小改动:节目依然“大操大办”,但增加了将烹饪好的食物分发给他人等方式,以规避平台删除或限流等处罚措施。“这种有所‘改头换面’的视听节目是否违反《反食品浪费法》和有无宣扬食品浪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而相比之下,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类似粉丝“购物打投”的行为,“需要特别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