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刘帅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朱雪黎

4月29日11时23分,空间站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再次为中国航天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成中国空间站已指日可待。

来源 新华社

2017年起,隶属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便开始承接空间站核心舱用于姿态控制的控制力矩陀螺、惯性测量单元等重要系统部件的生产制造。

摄影 刘帅

100%的研制成功、100%的按时交付、100%的质量合格……耀眼数字的背后,有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研制队伍挥洒着青春汗水,为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建设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摄影 刘帅

早在2016年,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便开始了空间站核心舱产品的试制。作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企业高度重视、选优配强,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并挑选多名从业超20年、技艺高超的老党员和青年技术能手组成骨干团队。

摄影 刘帅

为航天器生产系统部件,精度要求极高,难度极大,匠心往往蕴含在毫米之间。某元器件的镀金插针搪锡就曾是一个拦路虎。

搪锡,是一种利用低熔点的金属焊料加热熔化后,渗入并充填金属件连接处间隙的焊接方法。

“最开始进行镀金插针搪锡时,我们真的是怎么穿都穿不撑展。”回忆起那段令人头疼的“穿针”经历,一直在用普通话讲解着的操作者明万平突然冒出了一口四川话。

在很小的面积内,要插进一排金针。“针距仅1毫米,针长约20毫米。针头的2毫米和针尾的16毫米要保护,中间的2毫米要进行搪锡操作,整个操作空间不足10%。”如何能在仅有的20毫米之间做好“两头保护”,研制团队绞尽脑汁。

起初,团队尝试用常规塑料套管对金针进行保护,保护效果虽然好,但面对总共上百支、每支均含百根金针的元器件,剪裁塑料套管的方法效率太低,不能保证生产进度要求。

“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团队下定决心。医用纱布、工业用胶液、热风枪等,凡是团队觉得合适的材料,都被拿来试验了一番。

在一次次的摸索和数据比对中,大家择优选择了浸胶的方式。但如何能让胶液配比恰到好处,团队吃了不少苦头,才最终摸清了“黄金配方”。

比起塑料套管方式,浸胶方式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20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2天即可完成。

在团队的机智攻关下,镀金插针搪锡操作、卡簧压接等各种拦路虎被一一治服,产品质量和研制进度均得到了有力保证。

为及时协调工作,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常年派驻多名工作人员驻扎在客户单位。

作为一名调度人员,邢景亮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驻扎在外,负责着包括核心舱产品在内的多项工作。“半年去一次,一次去半年”是他们工作的显著特征。接收任务、领取物料、收集数据、协调进度、组织生产、发运产品……哪个环节该协调哪里,邢师傅可谓是“门清儿”。

同样常驻在外的还有张波。谈起和自己合作多年的“神秘”老搭档张波,邢师傅打趣地说道,他们是电话里的灵魂伴侣——除了任务交接的那几天,他们几乎常年见不到对方。

“在我们的团队里,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产品的不断迭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今年是建党百年,我坚信我们的产品质量能为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贡献燎原力量。”党支部书记杨明对此满怀信心。

【新闻多一点】

“天和”里的四川智慧①|他们是空间站的“精装大师”和“智能管家”

“天和”里的四川智慧②|他们维持着“天和”与老家的唯一联系

“天和”里的四川智慧③|他们为空间站打造“净化器”为“胖五”研制“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