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侯冲 庞峰伟

一个废弃的背架子,除了当柴烧,还有啥用处?

巴中市南江县南江镇金碑村村民给出的答案是:送进村史馆。

有500多年历史的金碑村之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摘帽”的同时,建起了一座村史馆。

这样的村史馆,在巴中建成和在建的目前一共有50个。成规模地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统筹规划建设村史馆,这在四川省乃至全国还是首次。

“462人次,新纪录!”6月22日18点过,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史馆内依然热闹,村党支部书记焦国刚扯着嗓子报数,让3个来参观的村民哈哈大笑。

端午小长假,建成刚3个月的龙台村村史馆参观人次创新高,跟景区比也许不算什么,但却是小山村的大事。

去年,龙台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全面完工,以前的老房子复垦成耕地,曾经的自然村落“消失”了。

但很多村民又觉得一切还在,乡愁未减。原来,建在聚居点的村史馆,把乡村的根留住了。

为什么建?

打开搬迁户心结

“老李,倔得很!”指着一把带着泥土的锄头,焦国刚回忆起动员贫困户李家俊搬迁的故事。

年近60岁的李家俊原先住在半山腰,守着几亩薄地熬日子。“死也要死在这里!”面对动员搬迁的村干部,李家俊最初很抵触。“他总觉得,老房子没了,魂就没了。”焦国刚说,不少贫困群众想搬新房,但为了“留念想”不愿拆旧房。

如何让搬迁户打开心结?村史馆成了最好的钥匙。当得知自己用了几十年的锄头、镰刀,能放进村史馆展览时,李家俊逐渐接受了“建新拆旧”的现实。

去年12月,巴中村史馆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和在建的村史馆共50个。龙台村“农耕文化”、金碑村“茶文化”、鹦歌嘴村“红军文化”、马垭村“书香文化”……这些村史馆,馆馆有特色。

留存红色记忆

通江县民胜镇鹦哥嘴村村史馆里,陈列着一个上百年历史的打草鞋的圆齿耙子。“还没我的时候,父母就用这个耙子给红军打了几百双草鞋。”77岁的捐赠村民罗太秀说,每一双草鞋红军都给了报酬,“希望后人看到这只碗,能忆苦思甜,珍惜现在。”

成非遗保护阵地

“巴中皮影民间称‘皮鞑鞑戏’‘皮影儿戏’或‘灯影儿’。”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村史馆里,当地新乡贤、皮影艺人张道阳领着来访者参观。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几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兴致来了,张道阳随手拿起展示的皮影表演起来。生动的皮影造型、乡土味十足的唱词、活灵活现的表演……场馆不大,人不多,但大家都沉醉在传统艺术中。“如果没有村史馆,村民想看到皮影表演可不容易。”书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感叹。

张道阳还经常在村史馆与村民“摆龙门阵”,讲山乡里的德孝故事。几次下来,村民王大军受到触动,改变了对老母亲的冷漠态度。

推介村子优势

“村史馆虽小,价值却大。”在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第一书记周园果眼里,村史馆就像一块磁铁,有意想不到的引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村史馆,魔芋项目可能就黄了。”周园果说,去年四川好彩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村考察,村里“有好菜不会端”,合作迟迟敲定不下来。今年村史馆建成后,村里第一时间邀请企业来参观,发展历史、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规划等一目了然,让企业最终下定合作决心。

怎么建?

盘点全区已建和在建的38个村史馆,巴州区区长杨波坦言并非一帆风顺。“多少村该建?”“钱从哪来?”“建好了没人看怎么办?”成规模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村史馆,无经验可循、无例子可借鉴,一个个忧虑被大家抛出来。

坐在办公室里找不出答案。一次次进村调研,与搬迁群众坐一条板凳谈心,多部门反复讨论……一系列调研下来,巴州区对村史馆的价值有了底,决定在特色鲜明、历史厚重的24个搬迁村先行探索。

而自去年11月以来,巴中市级召开的村史馆建设工作各类会议就达10余次。今年初,此项工作被写入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并进行了周密部署。

点位如何选择?

“经过前期调研,综合考虑村落历史文化、辐射能力、未来效果等因素选定。”南江县副县长杜晓莉介绍,村史馆建设一般由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住建局负责指导建设,文广新局负责指导布馆。选址上,有的村史馆建到聚居点的文化阵地中,有的利用村民旧居、村小学闲置教室或村委会闲置办公房建设。

是否每个村都要建?

在一次全市的现场工作会上,巴州区认为,无论村史长短,都应该建,“让价值发挥到最大”。南江县表示,该县北部山区面积大,人口稀少,可以考虑两个村合建一个。通江县则倡导多村联合共建村史馆。

资金怎么解决?

“建设资金仅靠上级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投入难以充足保障。”巴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巴中通过将村史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专项资金支持,并积极采用企业、个人捐赠,群众自筹、入股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目前,解决了全市20多个村史馆500余万元的资金问题。

如何做好管理?

展品之外,村史馆的管理困境也开始显现。“建了不让看,有啥用!”巴州区白庙乡百花村村民陈正雄去过两次村史馆,每次都锁着门,心生埋怨。“村里工作繁多,的确很难做到每天开门,但村民随叫随到。”村委会主任王成春觉得委屈,因担心展品丢失或被破坏,自己不在村委会办公时只能把村史馆锁上。

“我们准备确定公益性岗位,聘请贫困群众对村史馆进行维护和保护。”杨波表示。南江县则计划招募当地村小教师和热心村民参与村史馆管护。

未来怎么样?

巴中提出,不仅要在基础条件较好、地域文化气息浓郁、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建设一批村史馆,还要将其与知名景点串联,开发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200多年小山村添“人文风景线”

再过两个月,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史馆就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将是该镇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通江县县长王军介绍,碗厂沟村距离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仅10公里,碗厂沟村200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将为游客再增一道“人文风景线”。

这个村里全是“li”

“姓李的村民种翠李,村史馆里展示李、宣扬礼,这就是一个旅游卖点。”化成镇长滩河村村使馆前,巴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莫昱超向几个乡镇考察人员介绍,建有李姓宗祠的长滩河村李姓村民居多,又种植大量翠李,通过村史馆建立连接,既满足游客采摘游的休闲需求,又满足了姓氏寻根的精神需求。

加快各景区景点连点串线

“我们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果几十个村史馆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快各景区景点连点串线、连线成片,旅游吸引力大增同时,村史馆的价值也将被成倍放大。”平昌县副县长陈雪梅认为。

村民找到新商机

“最近在琢磨咋个让它产生收益。”程兴文是宏福村致富带头人,也是村史馆表扬的“企业名人”,他打算入股村史馆,初步想到一条运营路子:不卖门票,游客参观村史馆后发朋友圈集赞,买合作社的农产品可打折。

更多的村民想从村史馆串起的旅游环线上找商机。“这两年家乡各方面发展都快,以后游客多了,吃住有需求,赚钱的机会就多了。”在村史馆里受到触动,靳东毅然选择回乡发展,养土鸡、种柑橘,起早贪黑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