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
川报观察记者 黄智微
陈毅的家乡在四川省乐至县,他7岁前一直在这里生活、学习,并于1922年和1959年两次返回家乡。虽然陈毅不到8岁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但他与家乡乐至的故事仍流传至今。
“喝过墨水的人”、“洋学生帮盲人大娘挑水”、为石桥取名“劳动桥”……陈毅给乡亲们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以及他的精神和情操。他的勤奋好学、不居功自傲、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更是成为了家乡人民的“活教材”。
陈毅故居
勤奋好学
耕读传家尊祖训 “一帅三将军”留佳话
1901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的一座青瓦院落中,其父亲陈昌礼希望儿子成为当世之俊才,按照宗族的字辈,为其取名陈世俊。这个孩子长大后,取《论语?泰伯章》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为自己取名陈毅,字仲弘。
陈毅的父亲、母亲都会吟诗填词,他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勤奋好学,刚满5岁便到毛崇之先生的书馆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陈毅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好书,更是爱不释手。
陈毅夫妻与父母合影
有一年中秋节,陈毅跟母亲去亲戚家,一个人躲进屋子专心读起书来。主人端来一碟糍粑和一碗芝麻酱,可陈毅看书太专心,居然把糍粑蘸着墨汁吃了。 亲戚见他满嘴是墨,便喊来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自此以后,家乡人都亲切地称呼陈毅为“喝过墨水的人”。
一走近陈毅故居第二进门口,“耕读传家”的陈氏祖训便映入眼帘,一个正派、忠厚、和谐、奋发的大家族形象仿佛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陈氏的祖上本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为了恪守礼义,保持气节,宁愿弃官归农,及至随着移民潮来到四川乐至落户,也仍旧一如既往,辈辈代代践行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勤俭节约、耕读为本的优良传统。”陈毅故居讲解员黄庆向记者介绍。
陈毅堂兄陈修和曾任沈阳兵工厂厂长、政务院、国务院参事;胞兄陈孟熙官至少将司令;胞弟陈季让官至少将副师长。陈氏家族“一帅三将军” 的产生绝非偶然,详读陈氏祖训及历代宗室内容可见,优秀的家族传统和良好的家风,以及革命斗争的实践,造就了一代人杰。
勤恳为民
拒帮幺叔“走关系” 心系乐至红旗丝厂
1922年,陈毅留法返乡,得知邻里盲人郭大娘的丈夫生病,不能经营豆腐生意,连用水都没有,他跑去为郭家挑水、推磨,直至郭大爷病愈。这一举动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洋学生推磨”的故事至今在乐至流传。
1959年,陈毅再次回到家乡乐至,见到了与他关系格外亲的幺叔陈昌信。但是,当陈昌信提出要求帮忙解决城镇户口,到县城机关当个杂工时,陈毅不禁连连摇头,说:“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娘。你老人家要千万谅解我啊!”通情达理的老人听了这话,当即收回了“走关系”的要求。
1959年11月3日,陈毅前往离县城30多公里的石井镇,视察乐至红旗丝绸厂。自行养蚕、缫丝、制稠,办公室设在一座破旧的庙里,几百名来自农村的青年工人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当时的红旗丝厂因地制宜,艰苦创业,自己筑路、挖煤、烧砖、盖房,边建厂边生产。
陈毅看了之后说,“你们了不起,在乐至这块石骨地上砌起第一个‘高烟囱’,这是伟大的创举啊!” 备受感动又心系家乡发展的陈毅在这次离开乐至后一直在思考怎么能为家乡经济发展添“动力”。最后,陈毅帮助红旗丝厂引进了5台日本先进的缫丝机,大力“催化”了乐至蚕丝产业发展。
“现代的生产代替了纯手工的操作,一时间,红旗丝厂产的红梅牌丝一炮打响,成为了全国出名的丝。”研究陈毅几十年的乐至作家胡兴模告诉记者,红旗丝厂自此进入了换代生产时期。
据胡兴模介绍,在之后的若干年里,红旗丝厂没有辜负陈毅的厚望,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他们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红旗丝厂更是一度成为乐至县蚕丝业的龙头企业,四川省蚕丝产业化的典型代表。”胡兴模说。
居功不自傲
元帅为石桥取名劳动桥 复兴镇更名劳动镇
陈毅的故里是乐至县劳动镇的辖区,劳动镇有座桥叫劳动桥,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将军桥”,这座桥有一个已经传述了几代人的感人故事。
劳动桥
在陈毅小时候,这里没有桥,人们过河,只能在河滩上竖起一排“跳墩”。可是每当洪水季节或者“跳墩”倒塌,行人往来就非常困难。1923年春天,陈毅留法勤工俭学返乡路过此河,一个小孩过“跳墩”时不小心摔到河里,被陈毅救起。据说,陈毅曾向当时的地方政府提出修桥的建议,可是一直到解放,这个桥也没有建成。
1959年,新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有限的资金,终于在这条小河上,建成了人们盼了几辈子的石桥。而石桥建成之时,又恰逢陈毅回乡,人们建议取名“将军桥”或“元帅桥”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陈毅坚决不同意,说:“我陈毅算老几啊!取名‘劳动桥’吧!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据黄庆介绍,现在的劳动镇原名复兴镇,在劳动桥建成后不久当地成立了公社,为纪念陈毅取名“劳动公社”。不久后劳动公社取消,复兴镇便更名为劳动镇了。
“时至今日,凡去参观陈毅旧居的人们,多要去劳动桥观光和留影。”胡兴模告诉记者,这座普通的石桥代表着陈毅“劳动至上”的思想观念,更是成为激励着几代人不居功自傲、踏实劳作的学习模范。
编辑:李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