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代表名片
郑喆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2019年以来主持四川旧石器考古工作,调查发现旧石器遗址点300余处,填补大量空白,发掘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遂宁桃花河等多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开创四川旧石器考古新局面。去年他的团队获得了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郑喆轩在濛溪河遗址考古现场。
履职故事
“资阳濛溪河遗址是这两年我们团队待的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地方。”2月17日至19日,部分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在资阳视察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这样告诉同行记者。
2024年,濛溪河遗址先后获得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上个月,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去年我们在濛溪河遗址进一步发现了骨器、木器、动植物利用、早期艺术行为等国内国际罕见的早期复杂行为,填补了东亚早期现代人研究的关键时间、空间及人类行为文化的空白,这是对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源远流长的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郑喆轩说,继续推动濛溪河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和系统性保护利用,将是自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之一。
对郑喆轩来说,去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我们在资阳、内江、绵阳、自贡、遂宁、甘孜、阿坝开展旧石器调查,累计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90余处。同时,新发现稻城从前措和内江红岩洞等重要遗址。其中内江红岩洞遗址发现四川第一个有明确地层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了东亚最早的蜡笔型赭石,还有最早的磨制骨针等。”
做好公众考古,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考古文博从业者提出的新挑战,也是郑喆轩一直在思考的事。为了让受众知晓文物考古的最新成果,他和团队努力探索发掘阶段展示利用的新模式。去年,设置在濛溪河遗址现场的“微型博物馆”亮相,人们通过这个博物馆,就能了解遗址的环境背景、生产工具体系、动植物利用,以及人类最初阶段的艺术萌芽等考古发掘成果。他还在北大、川大等学校以及资阳、甘孜等地面向学生和公众开展讲座,与大众共同探寻那些历史深处的故事。为了让中国的旧石器历史和文化走近大众,走向世界,他还走上央视,讲述皮洛遗址挖掘的故事,推动纪录片或系列节目来呈现遗址背后的故事;牵头筹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70余位专家在稻城皮洛、资阳濛溪河和射洪桃花河遗址分享交流,“去年,我们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波兰、澳大利亚等地的国际科研团队初步构建了合作机制,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助力考古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工作中的郑喆轩。
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找石头”,足迹遍布全省21个市、州的经历,为郑喆轩提出代表建议积累了很多一手资料。“这些年,文物考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我们考古人工作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国家对人大代表提出建议的重视,也让我更有履职动力。”去年,他提出的进一步加大四川旧石器考古发掘的支持力度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经费支持。他还建议支持蜀道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推动相关遗址的保护利用,“去年,国家文物局还来成都参加蜀道考古工作推进会,多个省市将联手共促蜀道相关保护利用。”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是郑喆轩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考古的黄金时代,希望通过更多的成果,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瑰宝,让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点亮未来。”
两会展望
今年的全国两会,郑喆轩也将继续为文博考古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他看到,田野考古工作条件艰苦,考古行业人才引进、评价与激励机制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缺乏一个完善的鼓励广大考古工作者积极性的奖励体系,“此次全国两会我计划就设立田野考古奖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激励广大考古工作者提升水准,增加行业活力,助力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做好公众考古,讲好中国故事!!!
让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点亮未来。
一年到头野外跑,点石成金功勋高。
代表委员履职记。
历史故事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