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张剑

涉企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直接关系经营主体、人民群众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执法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为客观评估全省各市州涉企行政执法质效,引导全省行政执法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体感”,司法厅委托四川日报·川观智库法治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开展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2月19日,首期结果正式发布。


该评估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有哪些特点?首期评估结果反映出哪些问题?未来成果将如何运用?近日,联合课题组部分成员接受川观智库专访,分享背后的意义和思考。

名片


联合课题组部分成员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法学副教授 杨成良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法学副教授 陈迎新

川渝两地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专家库专家、资深律师 吴爱民


强化监督“力度”

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川观智库:为什么要进行此次评估?评估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有哪些特点?

杨成良: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责、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2月17日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近年来,四川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对选择性执法、一刀切式执法、逐利执法、不文明执法等问题进行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践中,涉企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既侵害了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对经营主体的经营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落实《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三条“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可以通过满意度测评制度,委托第三方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执法结果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估,对行政执法质效实施监督”,推动全省各地行政执法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兼顾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科学性、独立性、真实性等原则,构建了本次评估体系,全面、真实地“考察”企业关切的行政执法问题。希望引导全省各市州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工作体系,整治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提高涉企行政执法质效,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陈迎新:为了全面客观地量化评估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课题组采取“边设计、边调研、边完善”的基本方式,与企业代表、人民群众、执法机关、专家学者面对面、心交心,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特别是对问政四川、12345热线、领导留言板等问政理政平台上群众反映的涉企行政执法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入网络舆情数据,以群众声音作为重要参考,辅助评估指标的构建与优化,确保评估指数能够真实测量企业“体感”。

课题组前后开展内部讨论会60余场,修改修订多达18版。最终,从涉企行政执法领域中的“促进公平准入”“涉企行政许可”“涉企行政检查”“涉企行政处罚”“涉企行政强制”“涉企行政执法公正文明”等涉企执法的重点和难点出发,围绕执法程序、执法效率、执法效果、执法创新等,设计了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指标库,包含“基本固定指标”和“动态调整备选指标”两部分。

其中,“基本固定指标”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14个,涵盖了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领域中的基础及重点、难点工作,确保指标的“全”。同时,设置了“动态调整备选指标”,旨在及时、充分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涉企行政执法工作的最新政策、精神及工作部署,科学、准确、及时、全过程反映涉企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确保指标的“新”。

川观智库: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做了哪些工作?

吴爱民:为了确保收集的数据样本真实可靠,我们请21市州职能部门提供了政策文件或清单,并引用省法院、省市场监管局、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等相关单位的权威数据,还登录各市州官方平台调阅数据和文件。除此之外,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发放并收集了近5000份企业调查问卷,与多个协会和企业进行线下访谈,确保了样本量的充足性和数据的多样性。

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挖掘,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深度。还组织了多次专家研讨会,邀请了法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通过多人多次的交叉论证,不断检验和完善分析模型,力求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依据之上。

提升企业“体感”

需针对反映出的问题

精准施策、形成合力

川观智库:如何解读首期评估结果?反映出基层涉企行政执法的哪些问题?

杨成良:可以看到,首期评估对各市州涉企行政执法的多个环节进行了考察。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冷”与“热”。

评估结果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例如,部分市州的企业维权情况较多。这表示当地行政执法机关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以及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不足或有待加强之处,还需要各市州不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健全企业维权机制,促进精准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又如,个别市州“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全程网办”等落实不够,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足,反映出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

此外,虽然各市州普遍都制定并公布了“双随机、一公开”涉企抽查事项清单和年度抽查计划,但清单和计划的制定与公布的及时性、内容完整度参差不齐,反映出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对相关规定认识不足、掌握不够,涉企行政检查质效有待提高。

陈迎新:本次评估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全省各地涉企行政执法工作普遍展现出积极向好的上升趋势,除了一些经济体量靠前的市州行政执法工作表现优秀,不少经济体量较小的市州也表现亮眼。

在本项目进行中,对于指标库中的一些关注度高、重要性强的评估指标,课题组“忍痛”没有在评估指数首期发布时推出这些指标,主要是出于确保数据的可及性、评估结果准确性、客观性的考虑,但在后续的评估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完善评估标准和程序,持续依法获取数据信息,将那些能反映涉企行政执法“痛点”“堵点”问题的指数及时评估、发布出来,以期更好地促进四川省涉企行政执法工作的质效提升。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除了经营主体普遍关心关注的执法“不越位”“不错位”,有些行业和领域还存在执法“供给不足”,部分企业在调研中提到、甚至呼吁行政机关对相关行业严格执法、加强监管,以净化市场,我们在后几期的评估指数发布中,也将重点关注执法“不缺位”问题。

每一期评估结果发布后,课题组会对各方反馈的问题及新情况逐一梳理、归类、分析。一方面为各级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也作为本项目现有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及方法等)的“校准”“校正”及对热点、重点评估指标针对性选择的重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