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深度求索)开发的“AI数智员工”引发热议,目前首批70名员工已上岗。据报道,这70名“AI员工”除了具备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能够满足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240个政务场景使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I智能体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2025年也被称为智能体商业化应用元年。近日,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发布《2025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显示,智能体不仅能提升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各类工作流程的高效运作,尤其是在2025年下半年,部分智能体的应用程序将被实际应用于某些行业的工作流程当中。此外,德勤预测,2025年,在已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中,将有25%的企业开展智能体的试点项目或进行概念验证。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增至50%。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上,德勤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智能体将在客户服务(比如处理比当前机器人客服更复杂的信息,并可以自主解决问题)、网络安全(比如自主检测攻击并生成报告)、合规(比如分析法规和公司文件,快速确定是否合规)、研发与创新(比如帮助研发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效率)等多方面落地。
那么,随着“AI员工”大量上岗,什么样的人才更会受到企业青睐呢?对此,有行业媒体认为,智能体可以取代许多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因此企业对创新性、战略性岗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长。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紫领人才是AI赋能中的优势群体,是自动化与数字化浪潮下的进化者。《报告》解释,紫领人才,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预计,以紫领职位为代表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学历门槛均逐步提高,紫领人才的本科学历占比会逐渐增加;而且到2035年,紫领人才的总需求量会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称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