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汉语发展到今天,很多常用字词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偏离了本意。如果想知道某个汉字的本意,可以查《尔雅》《广雅疏证》《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词源》等工具书。但如果想知道某个常用词的本意,却要费一些周章了。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选取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100个常用词,从源头抽丝剥茧,讲述其有趣的本义,洞察语义的演变,回到历史现场,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万千博物知识,挖掘个中隐藏的鲜活异闻秘史,在山林河海、奇人异兽甚至家常杂物中,发现博物之美。

该书是作家许晖“100个词中有史”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延续了此前《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的风格,一共分为山河林海、奇人异兽、家常杂物、人情礼节、异闻秘史5个部分。

知识性、趣味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该书读者定位为大众读者和初中以上学生,是比较精准的。“原来是这样的啊!”读到该书的人,想必都会有这样的感叹。

作为颜色的一种,“猩红”通常用来定义为鲜红色。但为什么要用“猩”来命名这种鲜红的色彩呢?莫非跟猩猩有关系?答案是,的确与猩猩有关,而且“猩红”最早的叫法还是四川人喊出来的。《华阳国志》中记载:“猩猩兽,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朱罽就是大红色的羊毛织物,蜀人用猩猩的血染织,并把朱罽的颜色命名为“猩红”。

由此,作为古代青、赤、黄、白、黑5种正色之一的“赤”,“猩红”遂由蜀地开始向全国传播开来。到唐朝末年,猩红色已经通用,并进入诸多唐诗中。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银朱这种矿物的色相比附为猩红,所以银朱的别称就叫猩红。

再来看“凶器”这个词,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行凶时用的器具,没有其他义项。这个常用词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是一个很特殊的个例,大多数词语在时间的长河中,其义项会由单一的本意发展得越来越丰富,但“凶器”却是由丰富的本意发展得越来越窄,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义项了。

在《周礼》中,“凶器”的意思是指陪葬的器物,以使死者能通达神明,又称明器;《礼记》里,“凶器”扩展为指棺材和棺材里的陪葬物。到唐朝时,出售丧葬用具的店铺都被称为“凶肆”。到五代时,仍然称棺材为“凶器”。所以,“凶器”的原始语义就是指包括棺材在内的丧葬器具。那么,如今我们所知道的“凶器”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那句名言:“兵者,凶器也。”把兵器视为“凶器”,也是今天“凶器”的唯一义项来源。

如果说上述两例已经很让人涨知识的话,那么,在该书选取的常用词中,还有更让人在涨知识后感到汗颜、感到无知的,例如“县官”一词,竟然还是皇帝的称谓。

夏朝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被称为王畿,后来泛指京城所辖的区域。王畿、畿内又被称为“县”或“县内”,畿内由天子亲自管辖,所以天子就被称为“县官”。直到汉朝,皇帝都被称为“县官”。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皇帝的称呼是“官家”。所以,在很多关于汉朝、宋朝的影视剧里,臣子动辄称皇帝为“陛下”,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

词中有典故,典中藏知识,通俗性、学术性无缝衔接,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

在《县官竟然是皇帝的称谓》中,作者先是讲述了汉景帝时期,发生在丞相周亚夫身上的故事。周亚夫的儿子为给父亲准备后事,买了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结果逾越朝廷礼制,惹来祸端,导致周亚夫最后呕血饿死。这个故事,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甚至将汉景帝的自称从“朕”改为“俺”,极有趣味性,很接地气。

讲完周亚夫的故事后,作者进入学术性挖掘典故的阶段。从《史记》中的记载“庸知其盗卖县官器”开始,用司马贞索隐夏朝规制开始,引用《说文解字》,又以章炳麟《官制索隐》为佐证,考证“县官”即皇帝的称谓。此外,还引申《资治通鉴》,把宋朝皇帝称为“官家”的史实挖掘出来,让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众所周知,状元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考试殿试的第一名。在《状元原来不一定是第一名》里,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探根究源的讲述,并描述了状元产生后举行的庆祝活动,脉络清晰,文字简练,语言通俗。

随后,话锋一转,指出状元不一定是第一名,理由是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供的两个证据:唐朝诗人郑谷在《及第后宿平康里》里写道:“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郑谷的成绩是第八名,并非第一名,可也称他为“状头”;南宋诗人周必大给新及第的进士写了《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两封信,叶适是第二名,但周必大也称他为“状元”。

该书还从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古籍文库里搜集了100幅印色细腻、细节精美的与100个词既相关又互补的汉文化古画、古籍珍本,犹如一场纸上展览,于细微处遇见激荡的过往,是该书的另一特色。能极大地扩展读者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在《兄台为何是对朋友的敬称》里,配发的是明朝唐寅绘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事茗图》卷。画中,一所清雅庭院,门对清溪,主人凭案独坐,案上有茶壶茗碗,似有所待。舍旁小桥上,友人扶杖行来,童仆抱琴随后。

《事茗图》卷,明代唐寅绘,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题为《事茗图》,不仅指画中品茗待友之意,还嵌入陈事茗的名字,此人与唐寅交往甚密。唐寅作此图描绘优游林下的闲适生活,并巧妙地将其名号嵌入题中,也算朋友交游中的一桩韵事。既然画中主人即陈事茗,那扶杖而来的客人应是唐寅,两个好友会面,会不会互称“兄台”客套一番呢?

《添丁原来是凶兆》讲述“添丁”一词典故出自唐朝诗人卢仝。卢仝一生未入仕,生活清贫,喜得一子,取名“添丁”,意为国家添了一个可以服役的壮丁。后来,他被无辜卷入甘露之变事件中,遭受脑后钉钉的酷刑而死。“丁”是“钉”的古字,迷信的人就认为“添丁”的名字是卢仝受刑之谶。

配发此文的图为明朝金琮书、杜堇绘,纸本墨笔长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贤诗意图》之“茶歌”。画面根据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而绘,远途而来的军将,带着送信和新茶的任务,站在门口,用手敲门,想必动作较为急切;屋内,虽然日上三竿,诗人仍高卧床榻,酣然大梦。一动一静间,让画面充满生机和情趣。结合此文,画图进一步彰显了卢仝隐居少室山的生活状态,与文章形成互补,浑然一体,可见此书在编撰中的苦心。

翻阅《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我们可以越过时间的隔阂,跟随100个常用词,打开古人生活中的博物志。一个个词里仿佛包含着一段段“山海经”,一幅幅画中更是蕴藏着“海错图”一般的细节。该书不仅带来知识,更带来灵感与启发。生活中常用词背后的故事,藏着博物之美,更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许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