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郑建琼

10月9日至10日,历史题材川剧《蜀道翠云》在成都新声剧场上演。两天演出,场场爆满,演出中全场的掌声无数次响起。该剧由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杜林、姜薇、曾浩月担任编剧,伍越和杜林联合执导,陆洪涛主演。《蜀道翠云》的演出大获成功,除舞台上将川剧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外,该剧的主题精神感染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这种主题精神就是“道”的传承。

该剧是一部讲述蜀道的故事。李白一首《蜀道难》,让蜀道在全国人民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据考证,历史上的蜀道,还是茶马古道的主干道,不仅四通八达,还对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该剧主人公、明代剑州知府李璧,正是一位在历史上对蜀道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官员。

道,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蜀道是具象的,四通八达,可以指引人们通向远方,去获取生存的物质财富。如今的蜀道,景色优美,古木参天,让人神往。而道,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更是人的精神方向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代名词。

《蜀道翠云》是讲现实中的蜀道,更在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之道,具有极强的精神感染力。观众在剧场里,时时被这种精神情感感染着,这是戏曲最重要、最深刻的美学意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儒家精神

李璧是川剧中常见的正生形象,他庄正严肃,有担当,更有作为。他是儒家精神塑造的士大夫形象,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传统,是济世安民的践行者。

李璧刚到剑州上任时,百废待兴。剑州的蜀道曾作为大唐时的茶马古道,历经战乱,到明朝初年已面临荒废的境地。李璧作为一个儒家精神培养的地方官,以仁爱作为为官做事的前提情感,自然以“为官一时,造福一方”为己任,以格物致知的精神,以当地客观条件为基础,重修蜀道,种树护道,所以有了明朝后剑州段茶马古道辉煌的历史记录。

这种儒家精神出现在历代史书中,也与今天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相通。这种精神,与观众有深深的情感共鸣。主演陆洪涛在演绎李璧这种精神时,情感浓烈,唱词精练,唱段自然高亢悠扬,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回馈。

传承过去,指引未来的精神引领

剧中巧妙设计了一个古柏的人物形象,由他串起剑州古道古树的历史。2300年前,秦通过金牛道攻占巴蜀,古蜀地开始融入中原文明时就已生长着的古柏树,见证着古蜀道的历史。它见证着杜甫、陆游曾经攀越蜀道时留下的创作,也见证着李璧对蜀道的突出贡献,还见证着新中国以来当地对蜀道的保护。

古柏这个形象的设定,既让整部戏充满神秘色彩,又是蜀道古老的象征。而蜀道,因为那悠远的小径,参天的古木,在观众的记忆中,正是古老的形象。这个代表着古柏人物形象的设立,巧妙地串起历史与现在。背景图片中古柏那郁郁苍苍的枝干,更是象征着蜀道的未来。

作为精神象征的道也是这样,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华夏文化精神的未来。《礼记》中曾这样评价《尚书》:“知远疏通,《书》教也。”看这部戏,就像在看自古以来的史书一样,看到过去,也在观照未来。

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李璧在剑州知州任上做的决策显然是对的,然而对的决策,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我们总是在历经磨难,总是感叹既定的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情。

戏中李璧最大的挫折和磨难,莫过于爱徒兼女婿汪琪失手杀人这件事。汪琪在剧中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从小跟着李璧学习儒家之道,为人正直,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担当。年纪轻轻,就能为李璧分担很多事情。

为保护古树不被砍伐,汪琪与流民发生矛盾,自卫夺刀时不曾想将另一位劝架的流民杀死。按照律法,很难说会负什么样的刑事责任。然而,这些流民从万里外来到剑州生活已是不易,一位家有老母和妻儿的年轻流民意外死在汪琪刀下,所以命运似乎让汪琪必须有所担当。

观众似乎和李璧有一样的想法,汪琪跑了不回来更好。然而,汪琪主动回来归案了,这是他作为儒士的担当,他要对死者有交代,对爱人也就是李璧的女儿倩娘有交代,对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师母有交代。为平息流民怒气,他交代后事后,竟然从山上一跃而下。

这场戏为整场戏中观众最意难平的情节,也让观众深深地思考,任何的发展融合中,必然都会有代价。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故事总不会那么圆满。而在儒士身上,这些代价往往会成为修正自己继续前行的契机。

两个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们都在体验着中华文明精神的魅力,感受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这部戏的成功演出,会让很多人对广元的翠云蜀道多了一些向往。当某一天,我们行走在蜀道时,在那颇为荒凉的古道上,仰望那古木,白云,苍天,或许就会想起古道上曾经的商队,以及蜀道的建造者,树木的种植者们。想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想到儒家千百年来济世安民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想到那远去的一个个辉煌的历史人物,以及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作者简介

郑建琼,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