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弦 林星彤
“你看,这些西瓜今早上才被摘上来,装车半个小时就到了金牛区!不只西瓜,智利蓝莓、十万亩良田新米,全都是彭州直供!”彭州市家门口服务公司负责人曾小娟拿出手机,一张张展示起这些新鲜蔬果。
5月24日到6月4日,金牛区社会工作部联合彭州供销社,打造了一场为期10天的农副产品“源味尝鲜”的热闹集市。
看到供需:感受数百斤蔬果的“一键清屏”
十天不到,供销集市卖出17万元。成都融益圈社区产业服务平台的负责人苟晓川说,金牛各社区的居民对彭州直供的农副产品很感兴趣,每天拉过来的五百斤土豆、南瓜、红薯,一个小时就全部“清空”。
“这里的黄牛肉比菜市场便宜四五块钱,而且肉干不水,品质很好!”住在城隍庙社区的张嬢嬢说。不只牛肉,集市上的土豆9毛9一斤,通江干木耳29.9一斤,车厘子26元一斤,时令鲜桃8元一斤,九尺板鸭48一只,统统比菜市场、商超、网购的价格低了1.5到2倍。
据了解,金牛社区目前有展销活动、集中团购、线下直营店、线上直供平台四种方式向居民们直供彭州的农副产品。“打造社区层级的明星品牌,掐掉中间商、规避商超押钱和电商平台抽成”,这是新供销集市助农惠民的宗旨。
瞄定创新:公益服务逻辑下的盈利链条
农副产品一直是彭州的特优产业,供销社助农的形式也并不鲜见,新供销活动到底“新”在何处?
“新”在公益服务。“区供销社的销售点只有4个,很多社区都辐射不到。”任大林说。在他看来,要捅破这最后的“壁垒”,才能真正地对接供需。
从市场逻辑看,销售方的企业进行市场调研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人力成本。社区基金会联系了各居委会,收集了相关信息。同时,社区基金会对各社区实地探访摸底,增进居委会对供货方和销售端企业的了解,也帮助企业打通了进入壁垒,降低了沟通成本。
“新”在盈利模式。与传统盈利链条核算毛利率的方式不同,公益成本也在销售端企业的计算之内,“居民们买菜的同时也购买了我们的公益服务。”苟晓川说。
据介绍,公司设立了社区服务站,嵌入式进院落,每个站点精准控制人员配置,规定生鲜配送的具体时间段,并发动社区居民参加,就近服务所在社区。
“退休的大爷大妈可以解决再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控制了我们的人工成本。”为了精准统计各类菜品的需求量,苟晓川从线上线下对用户进行了精准画像,“抓住社区共性也兼顾社区特点”进行商品预选;销售之外还要分析,“市场采销本身就是一种试水,对销售量大的产品要分析原因,推送同类的产品。”
以量搏价是长久盈利的底层逻辑。“我们不要求全品类农副产品的覆盖,而是先打造几个爆款,慢慢培养消费习惯。”此外,苟晓川也对商超敞开怀抱,“我们愿意成为他们的补位,打造批零结合的销售方式。”
展望未来:新供销方式的实践出真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为期十天的供销集市更像是一次“试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获得一点体会。
任大林说,如何更好地体现出公益服务、衔接供需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公益性是最要抓住的。对居民来说,要压下单价,给出更多实惠;对农户来说,要更加注重供货方的资质评估,体现出助农特性。对销售端企业而言,仍然要注重与居委会紧密联系,撬动需求。另外,还应该建立专用的收银系统。”
曾小娟则表示,在后期的供销中,会更加注重农副产品的质量。“保证源头直供,保证一手货源,这样才能够保证菜品质量。”
苟晓川认为,为期十天的供销集市让他“颇有感触”,下一步会尝试开展地方特色的专场。“以每个地方,每个区域的特色产品做专场。一是为当地农户搭建特色产品平台,推广地方品牌;二是让社区居民更了解当地特产,购买便利;三是注重食品安全,请当地的供销社合作社做保障,实现多方共赢。”
从彭州农户的“钱袋子”,到金牛社区居民的“菜篮子”;从助农惠民的初衷,到社区服务的实践,立足于“金彭结对”政策,金牛与彭州的各方面合作正变得越发紧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