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秀 王祖凡

《阿莫阿依》是一部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新主流电影。该片以马边彝族自治县落实国家控辍保学政策、帮扶辍学大龄女学生重返校园而创办桐华班、桐华学校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蓝本,运用细腻、精湛、饱含深情的电影艺术手法,展现彝族超龄女孩阿莫阿依冲破传统观念、不懈努力进取,最终踏上求学路、奔赴新梦想、拥抱新时代的励志故事。

在我国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不是一个人命运改变的故事,这是一幅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挣脱贫困、奔赴美好生活的社会图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映照。

心中有梦,小阿依也能走出深山

阿莫阿依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彝族女孩,也是千千万万失学儿童的形象代表。阿莫阿依能走出大山,圆梦新时代,千千万万的失学儿童也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阿莫阿依》是以一位女孩的名字命名的电影。阿莫是彝族的一个家支,相当于汉族的某个姓氏,字面意思是母亲;阿依是女孩的名字,字面意思为小姑娘。阿莫阿依这个名字,有了母亲向女孩传承命运的意味。阿依曾经在该入学的年纪幸运地得到上学机会,但美好的学习时光很快被现实打倒,弟弟的哭声一直在耳边萦绕,常年在外打工不归家的爸爸、年老体衰的奶奶和年幼蒙昧的妹妹,都不能帮助母亲解决生活难题,阿依主动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阿莫阿依是聪慧的,也是幸运的。她没有复刻母亲的生命轨迹,而是用智慧和努力,再次接住新时代的社会福利。国家颁布教育帮扶政策,控辍保学切实执行,阿莫阿依最终逃脱早早订婚嫁人的命运安排,以15岁的超龄身份进入桐华培优班学习,确立下要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

影片结尾处,走向新时代、奔赴新梦想的阿莫阿依一改往日的内敛羞涩,在阳光下展露出美丽灿烂的笑容,极具艺术感染力。观众也不难预判,将来的阿莫阿依一定会迎来光明灿烂的明天。

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抉择

阿莫阿依命运的改写,从主观方面而言,是她心怀梦想、聪慧努力的结果;从客观方面而言,是新时代赋予她成就梦想的人生机遇。其中,以控辍保学为重要举措的教育帮扶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抉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提出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完善控辍保学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体系,作为对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影片创作背景取材于帮扶干部推动马边历史留存的大龄低年级学生群体、创建桐华学校、抓实控辍保学的真实故事,中纪委国家监委就是当地定点帮扶机构。党的基层帮扶干部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倾力投入,走村串寨,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一起努力,挨家挨户把一个个失学孩子找回学校。

影片中有一个尤其动人的场景,一位帮扶女干部推心置腹向阿依讲述了自己读书的故事。她说自己也是大山的女儿,就是因为读书才有了认识外面世界的机会,才有了现在工作的机会。阿依的眼睛一下子变得特别明亮:“如果我坚持读书,也能像你一样工作吗?”得到女干部肯定的回应后,小阿依上学的渴求一下子变得异常强烈,憋屈了7年的泪水像决堤的河流一样肆意流淌。国家教育帮扶政策,彻底震撼了一个山区少年的心灵。

持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教育帮扶政策的推动下,当地城乡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生产生活设施大为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很大改变。在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重视教育,相信科学。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穷则思变,主动走出大山,积极融入现代文明。

《阿莫阿依》制片主任赵祖楠讲述了筹拍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饰演阿莫阿依的小演员就是当地正在就读的中学生,她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学习,因为担心拍摄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怎么都不同意孩子参加电影演出。最后,制片方和当地政府领导一起做工作,承诺聘请专职中学老师进驻剧组辅导孩子学习,才得到小演员父母的同意。所以,本片拍摄场地分成两个工作区,一边是拍摄现场,一边是辅导班,所有人都默默守护着两个现场的秩序。实践证明,党的政策已深入人心,也成就了中国电影拍摄历史上一处独有的创作风景线。

《阿莫阿依》只是定点帮扶工作成果的一个时代缩影,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因为一项又一项的具体政策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党的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注重整体设计,也注重落实实效。

作者简介

郭玉秀,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艺术基金项目“新时代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研究”负责人。

王祖凡,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