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阿莫阿依》是表现教育扶贫的主旋律电影,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小人物的小故事来表现宏大背景下的宏大主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扶贫成效,传递真善美,可谓一部小而美的主旋律电影。

小故事中见大主题

《阿莫阿依》主要讲述彝族女孩阿莫阿依漫长的读书之路,故事简单而小巧。

阿莫阿依和家人住在高山上,家里有年老的奶奶、忙碌的妈妈、经常外出打工的爸爸以及年幼的妹妹、弟弟。为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阿莫阿依上完小学一年级后就辍学了。7年后,家人打算将阿莫阿依嫁人。

就在这时,扶贫工作队来到阿莫阿依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阿莫阿依以“15岁一年级小学生”的身份重返校园。但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大龄学生”身份带来诸多尴尬,阿莫阿依遭到同学的嘲笑,并且学习节奏也难以协调。

如何更好地扶贫控辍呢?经过研究,扶贫工作组创办了以珙桐花为名的桐华培优班,将那些像阿莫阿依一样的大龄学生集中到马边县城读书。在桐华班,阿莫阿依感受到了求知的美好,滋生出考上大学并回报家乡的梦想。

电影以阿莫阿依漫长曲折的求学经历为主线,自然而然地引出教育扶贫的故事,以及桐华班、桐华学校创建的事件。用阿莫阿依个人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马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过程,见证彝族地区20年来的帮扶力量,展现彝族女孩的艰难成长,展现教育的力量和影响,可谓以小见大。

叙事、情感和风光之美

《阿莫阿依》叙事线索简单清晰,同时点面结合,侧面烘托,呈现出简洁独特的叙事之美。

电影前面主要交代阿莫阿依辍学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讲述阿莫阿依重返校园的经历。电影还以一句简洁的旁白交代阿莫阿依的爸爸、妈妈有了新工作,弟弟、妹妹在新建的学校读书,展现出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的成效。

在桐华班,同学们在课堂上一人一句说自己的理想,在新年快到来时写新年愿望。这种点面结合的叙事策略,巧妙地传达出教育扶贫的意义和成效。教育扶贫不仅改变了阿莫阿依一个人的命运,也帮助到了像阿莫阿依那样的许许多多彝族学生。

另外,《阿莫阿依》虽然是关于扶贫攻坚的主旋律电影,但主角不是扶贫干部,而是阿莫阿依。以普通人为主角讲述教育扶贫的故事,讲述彝族女孩在读书过程中的困境和选择,从侧面烘托教育扶贫的意义,这种叙事视角在主旋律电影中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阿莫阿依》中的情感温暖而美好。扶贫工作队不仅帮助阿莫阿依重返校园,帮助她解决因大龄身份面临的问题,同时还妥善安排她爸爸、妈妈的工作,安排弟弟、妹妹在新学校读书,可见扶贫工作是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这种用心用情的帮扶让人感动。

电影强化阿莫阿依的个人选择原因,在对家人的责任感和求学理想之间,她选择了回家帮忙。这样的取舍或许不太利于电影的深度,却凸显出阿莫阿依的善良、懂事和对家人的爱。

《阿莫阿依》多以小场景和细节表现美好的情感。例如,在阿莫阿依因大龄身份受到同学嘲笑后,愤怒的弟弟为保护姐姐而与嘲笑姐姐的同学打架,足见姐弟情深。

除叙事之美和情感之美,《阿莫阿依》还展现出独特的风光之美。阿莫阿依住在高山,她去学校会经过一条长长的蜿蜒山路。电影以俯拍、仰拍等镜头以及前景、后景等全方位展示她走路上学的画面,不仅展示了马边的独特地貌和秀美风光,也暗示出阿莫阿依求学的艰难。影片后半部分,珙桐花美丽绽放,洁白灿烂,暗示无数个“阿莫阿依”像珙桐花一样,花期虽晚却终将绽放。

电影还展现了彝族独特的衣服饰物和建筑风貌,例如那间有5根柱子、刻有寓意为年年有余的鱼饰花纹的彝族传统老房子,就展示出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彝族建筑文化之美。

另外,该片在真实中呈现出动人力量。导演、编剧苗月表示:“故事是真实的,电影是真实的,演员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阿莫阿依》以马边教育扶贫的真实故事为题材,无论是主角阿莫阿依还是次要角色,该片全部启用了素人演员。此外,人物语言真实而接地气。扶贫工作者的语言很生活化,不喊口号也不说教。这种朴素自然的呈现方式,让人感觉真实而有力量。

《阿莫阿依》以普通人视角和微观视角,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传达出深情和美。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只要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出真善美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就是一部好电影。换言之,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小而美。

作者简介

杨海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