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琪

新城乡记者 郭剑夫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10月16日,在攀枝花仁和区举办的2018渡口村乡村振兴暨汽车产业论坛上,本刊记者独家专访到了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为我们解读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发展繁荣的现实路径和对我省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些启示。

记者:王所长,您今天论坛主旨演讲的标题叫《以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为目标和动力,实现发展繁荣》,请问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在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王小琪:我认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优势,并让村民、政府、企业三方建立起互信机制,从而形成一股合力。

具体来说,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按照“三权分置”的基本思路,盘活整合农民的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既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稀缺的建设用地,又让农民手中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能够依靠手中的资源加上诚实劳动走向生活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集体经济还能充分发挥农村精英人物以及各类乡贤的人力资本和信息、资金等优势,内引外联,建设乡村产业基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带领农民致富,实现生活富裕。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发展,而是结合经济市场规律和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振兴。

在城乡要素流动过程中,集体经济的开放性能够形成虹吸效应,引导资金、人才、信息和产业合理流向农村,推进农村产品和服务走向城镇,促进城乡产业和要素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要素集聚、产业振兴奠定基础,疏通渠道,加快农村摆脱贫困的步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准备前提。

记者:在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找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激发村组织和村民的积极性?

王小琪:一是充分尊重村民的自主选择,激发村民的智慧和活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中,乡村组织振兴关系着内生动力。组织不好,村民的积极性就上不去。这要求村组织不仅要承诺,而是要以行动对村民兑现。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后,要着力解决集体有收入、群众有效益、组织说话有人听的问题,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上入企入社。

二是是构建“村民(村集体)+金融机构+投资商+政府”利益链。这个过程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资产相对有限,融资成为他们发展的瓶颈。政府财政能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因此,需要政府财政与金融资本互动,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解决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实现产城(乡)一体。集体经济形成适度经营规模后,要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创新创造力度。此外还要持续走三产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既培育优势和先导性产业龙头,由要综合发展康养、旅游等产业。

四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民工变股东;村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记者:您认为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小琪:当下,乡村还普遍面临着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资料利用率低,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想要发展一个具有很强集聚效应的集体经济,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与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的矛盾。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大量人力资源往城市流动,愿组织、能组织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不多,一些乡镇企业,基层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跟不上,市场开拓经验不足,因此效益没有显著提高。

二是农村土地流转缓慢与乡村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矛盾。农村土地零散分散,流转价格较低,农户长期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囿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规定,导致大规模长时间的土地流转进展缓慢,不利于开展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也挫伤了企业持续投入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与产业扩大经营生产的矛盾。传统农业生产多数是卖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附加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然而深加工设备购置、技术人员引进等都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农村农民经济底子薄,加之村民对现有农村信贷政策知晓率不高,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记者: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上,渡口村集体经济实现发展繁荣的路径,给我们哪些启示?

王小琪:十余年来,渡口村从“荒村”变为“汽车产业园”,我总结了五点启示:一是集体经济的组织者需要了解市场变化趋势,具有前瞻性眼光;二是需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区位、市场、人才、机构等),特别是调动广大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需构建一个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四是需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进程;五是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应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