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宋开文 余如波 德阳观察 薛伟光/文 徐瑀尧 曾骊骊/视频


初春,德阳市中江县城街头行人熙攘,年味依然浓郁。川观新闻记者来到位于东魁山脚下、东河之畔的黄继光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为牌楼式建筑,上方金字大匾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题写的“黄继光纪念馆”馆名;门楼柱上悬挂的楹联,则出自四川文坛巨匠马识途:坚如玄武铁骨铮铮果是烈火出金刚 魂归凯江英名荡荡理当全民奉祠祀。

黄继光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烈士而建立。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就浓缩在这1.4万余平方米的纪念馆里。

黄继光纪念馆展厅(余如波 摄)

破棉袄单罩衣短裤 “寒酸”展品还原真实英雄

步入黄继光纪念馆大门,迎面而来的三层平台层层递升。最高层平台上屹立着高4.5米、宽7米的雕塑《扑堡》,把烈士瞬间的英姿化为了永恒。

塑像下宽35米、高9米的人砌山岩上,镶嵌着1982年黄继光烈士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题写的“特级英雄黄继光”7个雄浑苍劲的大字。

邓小平题写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和“扑堡”雕塑(余如波 摄)

在馆长涂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展厅,“特级英雄”变得真实可感。

一座大型展柜里,一件破棉袄、一件单罩衣、一条短裤引人注目,它们是在黄继光牺牲后,由当时四川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他家中征集到的。

黄继光纪念馆大门,上有董必武题写的馆名和马识途撰写的对联(余如波 摄)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生于中江县石马乡(现继光镇)。父亲黄德仲白天当长工,晚上回家耕种三亩薄田瘦土,母亲邓芳芝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下地忙活,黄继光六七岁时就得光着脚丫下地,砍柴、割草、挖野菜。据邓芳芝回忆,破棉袄是他们家冬天祖孙三代御寒时所穿过的,罩衣和短裤则是黄继光放牛时穿过的。1962年黄继光纪念馆建馆时,四川省博物馆将其转赠,作为永久性的展品。

困苦的生活持续到中江县解放。在纪念馆里,记者发现一张1952年1月20日颁发的“川北区中江县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写着母亲邓芳芝、次子黄继余、三子黄继光、四子黄继恕的名字。这是土地改革时黄家所分得的。

黄继光在朝鲜荣立三等功的喜报(余如波 摄)

这一时期,黄继光的觉悟大大提升,勇敢地站到斗争最前列,积极参加农协会、武装队,在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中,两次被评为模范民兵。

上甘岭战役阵地模型 将“惊天一跃”长久定格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江县共有6867名青年参加志愿军,黄继光也在1951年3月光荣加入,被编入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当通讯员。

黄继光纪念馆展厅(余如波 摄)

在纪念馆第三陈列室的展柜中,有一张绣有“可爱祖国”字样的手帕,这是临行时乡亲们赠送给黄继光的,他将手帕留给了母亲作为纪念。在部队里,黄继光不仅出色的完成了通讯员的工作任务,还帮助卫生员、电话员、机械员做了大量工作。期间,他荣立三等功一次,部队寄给黄继光家里的立功喜报同样收藏在纪念馆。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事迹,更是纪念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念馆展厅内的黄继光头像(余如波 摄)

为还原黄继光牺牲的场景,1962年,纪念馆特邀其生前部队的连长万福来协助制作了上甘岭战役阵地模型。讲解员刘晓在模型前介绍,上甘岭战役主要集中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为了全部恢复和巩固597.9高地,必须拿下“0号阵地”。然而,前去爆破中心火力点的战士除两名身负重伤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中江乡亲赠送黄继光的“可爱祖国”手帕(余如波 摄)

黄继光主动请战,在用掉最后一颗手雷、身负七处重伤后,猛地站起来,张开双臂纵身扑向正在喷火的机枪口。“历史,定格在这惊天一跃堵枪眼的瞬间;时间,定格在1952年10月20日凌晨5点。”讲到这里,刘晓语气凝重。

纪念馆内的塑像,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王成等人物形象(余如波 摄)

黄继光的英勇没有白费,历时43天,志愿军最终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1953年3月30日,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党委追认黄继光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黄继光同志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同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纪念馆展厅(余如波 摄)

相关阅读

走进初心地·(1951—1960)黄继光纪念馆②:年参观人次高达75万,“观众缘”从何而来?

走进初心地·(1951—1960)黄继光纪念馆③:“黄妈妈”立家规,黄家子弟16人从戎报国

视频|走进初心地·(1951—1960)黄继光纪念馆:“特级英雄”的一生浓缩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