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宗生

“百节年为首。”离春节越来越近,节日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城市乡村火树银花,各地年俗活动喜庆登场。在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中,有的保持传统,“本色不改”;有的不断演进,“时尚新潮”。我们既能感受到年俗的“与时俱进”,又能体会到年味的“历久弥新”。

年俗具有“传统性”,很多年俗历经岁月积淀,依旧口口相传,成为过年的“规定动作”。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被人们所熟知,蕴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打年糕、备年货,到耍龙灯、舞狮子;从剪窗花、贴年画,到赶庙会、唱大戏;从写春联、挂灯笼,到踩高跷、划旱船,尽管各地的春节民俗不尽相同,但人们忙得都不亦乐乎,忙得都兴高采烈,团圆、祥和、平安、喜庆的氛围都是相通的。

东西南北中,年俗有不同。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年俗。在东北,年俗是炕上一桌杀猪菜;在福建宁德,年俗是打糍粑、唱畲歌;在江南,年俗是团圆饭中的“福禄寿”年糕;在天津,年俗是精心烹制的“八大碗”;在傣族同胞中,年俗是泼向亲友的那盆福水……虽然各地年俗形式不同,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和顺的祈盼却是相通的,都展现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气象,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团聚团圆、祈福平安、喜庆祥和、美好祝愿的情结永恒如故。

科技改变着生活,当然也改变着年俗。时代在演进,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从“走”亲戚,到“花式”拜年;从“AI对联”,到“电子烟花”;从“采办年货”,到“网购年夜饭”;从“集五福”,到“开盲盒”……年俗的确是不同了,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年味儿并未远离。数字经济为春节创造出了花样百出的新乐趣,“土味”年俗因新元素的融入而别样出彩。更健康、更绿色、更个性化的年俗,透射出新时代的鲜活气息,年味儿中蕴含的科技感、时尚范越来越浓。

传统年俗有不“俗”的魅力,新式年俗有更“潮”的活力。无论形式上“变”与“不变”,年俗的“文化基因”都没有改变,不仅带给人们丰富的精神享受,更折射出时代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