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十四五”开局年的两会必然十分特殊。因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不仅是接下来一年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四川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从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社会文明,到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话里话外,我都嗅到了梦想的味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圆满实现“十三五”时期目标后,我们又开启了新的征程。正是确立新目标、规划改革新方向的时候,“十四五”时社会发展的“梦想”,也是每个个体梦想的合辑,事关四川和每个人的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梦想指南?1月30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审议,在这份“目标清单”中,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开放气息扑面而来。而其中,“生态”一词,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这份文件中,“生态”“环境”可不仅特指自然环境。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这个目标下,强调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在谈到建设数字四川时,强调要“培育良好数字生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提出要适老宜居的社会环境……为什么谈梦想、谈改革的时候,这类词总是频频出现?

在“十四五”乃至二〇三五这个美好的未来里,“生态”一词更契合人民的感受和需求。人不是机器,人民群众对美好的定义,也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情境中依赖多种感官系统性的感受。也因此,越接近伟大复兴目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要求越高,对改革的系统性要求也越高。除了“生态”,难以用单一分类来概括这个“梦想”。

在新的征程中,构建各类“生态系统”更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当社会运行到一定程度时,各类事项必然彼此联系。如今,产业布局中,每个“链条”“网络”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这样的系统性观念同样适用于接下来各项社会改革。创新不仅依赖科学家,也离不开企业;而企业有没有积极性,则受到金融、法治、政务等各项政策影响。社会迈进老龄化,接下来的改革不仅是让老有所养,更涉及老年人在出行、医疗甚至手机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小事……构建各领域生态链条乃至系统,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难点,却也是必须做的基础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两会时间”,正是这样涉及一个个改革链条、优化一个个“网络”节点的时候。有的代表委员关注长远的体制机制改革,有的更聚焦眼下某项具体问题;有的多年为某些显著问题找解决方法,有的则关注一些“隐形”困难人群。无论建议聚焦长远还是当下、无论问题显著还是隐秘,每份提案和议案,都关注着各类改革“生态链”的一环。不放过任何一个链条,各部门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当然,梦想固然好,挑战却也绝不少,最大的其实还在于很多问题表现在某一领域,实质却涉及各个部门。如何让各领域心甘情愿互相配合?在《纲要》(草案)中,还有个词贯串全文——体制机制。能否坚持系统观念,下大力气改革各项机制,让链条完整得成链、运转,决定着改革的成色,考验着各级部门的决心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