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明海 王密 张彧希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杜甫的诗句让位于成都西部的西岭雪山千百年来名声在外。而在西岭雪山脚下,大邑县的美酒酿造也传承了数百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上,作为“四川浓香型白酒”传统优势产区之一的大邑县成功上榜‌。

6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川”越183 好酒在“县”调研组走进大邑县,探访这一位于西岭雪山脚下的“川西酒乡”。

“川西酒乡”名声在外 一直是国内重要的原酒产地

“尽管我们已在多地拥有4个生产基地,但总厂一直在大邑城区,从没有搬迁过,因为这里有一批超过70年的老窖池。”四川省贵妃酒厂副总经理张鑫告诉记者,该总厂原酒窖池及曲房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当地主要白酒企业之一,四川省贵妃酒厂前身为建于1952年的大邑县国营曲酒厂。“优质窖池2000余个,原酒储量3万余吨,酿造年产能8000吨,成品年产量460万件。”张鑫用一组数据来介绍公司的发展现状。

四川省贵妃酒厂老窖池,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受访者供图

为何一再强调窖池?“对于浓香型白酒酿造来说,老窖池既是底蕴,也是底气。”大邑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邑有白酒窖池2万余口,其中40年以上老窖池3000余口,已有9家企业被认定为“首届四川浓香型白酒名优老窖池”保护单位。

距离大邑县城区7公里左右的王泗镇,是当地重要的白酒产业聚集地。早在2002年,大邑县王泗镇就被授予中国著名白酒原酒基地及OEM加工基地。2012年,“大邑王泗白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直以来,有“川西酒乡”美誉的大邑,是国内重要的原酒产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有酒厂630多家,其中王泗镇有400多家。”大邑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白酒生产主体达140余家,白酒窖池2万余口,年产能6万多吨。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落户王泗镇的昆仑特优质白酒生产项目将于今年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额5.4亿元,规划3000吨的优质白酒原酒产能,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大邑的原酒供应能力。

积极应对行业周期 多头并进寻求转型突破

当前,白酒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对于原酒生产来说,转型突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我们每年的销售收入中,原酒产值都占70%以上。”位于大邑的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是“首届四川省原酒生产企业20强”之一,年产各型原酒12000多吨。在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家旭看来,这条转型突破之路并不容易。

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年产原酒超过万吨。张明海 摄

在原酒基础上做品牌,是大邑一众酒企不约而同的选择。蜀之源自2011年起相继推出4种系列瓶装酒,实现了从大邑到全省的市场布局,并延伸到江苏、广东等地。作为当地“老牌白酒企业”的四川省贵妃酒厂,近年来也相继推出“贵妃”“贵妃御”等多个系列的瓶装酒。“为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我们还在县城重要商圈试点开设品牌体验店。”张鑫说。

对于白酒来说,特别是对于一直依赖于原酒生产和交易的酒企来说,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品牌建设之路,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多头并进,则是关键。

于是,大邑开始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其中,酒旅融合近年来逐渐兴起。2020年,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打造了“蜀之源·蜀酒文化园”景区,以酒为载体,融合了蜀文化、酒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多个元素。在四川省贵妃酒厂近期规划中,打造酒旅文化融合产业园是重要举措,“将建设酒博馆、贵妃戏台、商业街等,通过酒旅融合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推进酒旅融合,目前大邑已形成甘泉湖·蜀之源酒庄、川之源酒庄、大梁茗酒庄3个特色酒庄,“蜀之源·蜀酒文化园”被评为工业3A级旅游景点、全国首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行业有起伏,目标仍坚定。“大邑将依托传统原酒产业基础,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酒旅融合等领域深度发力,积极打造中国浓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建设全国知名浓香型白酒加工示范基地。”大邑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