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第一次来到黄帝陵,那时我刚高中毕业。正是那次黄帝陵之行,让我和黄陵结下了不解之缘。”4月1日,黄帝陵轩辕庙内,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延平仰望着苍劲茂盛的黄帝手植柏感叹道。

5000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苍翠挺拔,枝繁叶茂。记者 杜玮摄

大学毕业后,祖籍宜川的李延平参加工作来到了黄陵,一待就是30多年。从1992年黄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启动,到2004年二期整修工程竣工,他参与并见证了黄帝陵整体面貌的改变。“曾经的轩辕庙与黄陵中学、居民区比邻而居。二期整修工程开始后,短短3个多月,周边8个单位65户居民的征迁工作就顺利完成。之后才有了今天的轩辕殿、祭祀广场和整个被绿色覆盖的桥山。这都得益于各级政府和黄陵儿女对整修工程的大力支持和对轩辕黄帝的深厚情感。”李延平说。

此后的30多年间,这种尊祖敬宗的情感深深感染着李延平这个“新黄陵人”。李延平回忆道:“1993年,清明节公祭,美国华裔科学家张良洲在黄帝陵前诵读亲笔撰写的《炎黄祭》祭文时,声泪俱下。当他读到‘幸哉炎黄,神兮重旸……’一段时,那种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也是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黄帝陵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和世界华人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的重要意义。”与日俱增的崇敬之情更是化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李延平倾注在黄陵文旅和文化研究工作中。

祭祀广场上,明黄色的龙旗迎风招展,典前序礼进入了最后的彩排环节。灼灼日光下,蔡丽蓉忙碌的身影很是显眼。

“这里原来有几棵桃树,那堵墙后就是我家。我母亲以前是黄帝陵文管所的职工。小时候,我放学后常过来陪母亲一起看守大殿,也吃过桃树上的桃子。”因为曾经家住轩辕庙旁的黄陵中学,蔡丽蓉的童年都是在桥山上度过的,“我上中学的时候,黄帝陵恢复清明公祭。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拜谒,祭祀用的花篮远远不够。父亲有竹编的手艺,就带着全家人给黄帝陵制作祭祀花篮。每当这时,父亲就会给我们讲黄帝的故事,并且耳提面命‘我们是守陵儿女,要诚信为本,以德立身’。那时候听不懂这些大道理,但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篮被供奉在大殿前,就会觉得很自豪。”

3月31日,游客在黄帝陵人文始祖庙前参观。记者 杜玮摄

“随着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征迁工作的开展,我们家搬离了桥山,但父亲依然时不时回桥山转转。他一辈子写了1300多篇文章宣传展示黄陵和黄帝陵文化,直到弥留之际依然在说,黄陵儿女要把守陵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使命,守好本心、担起责任。”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黄陵女儿,父亲的教诲早已在蔡丽蓉心中生根发芽。辗转20年后,她以工作者的身份再次回到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接替父母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沿着轩辕庙后的神道向黄帝陵园走去,阳光透过古柏林繁茂的枝叶,洒在例行巡查的护林员身上。

“春季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段,所以我们每年春天都会集中捡拾冬季掉落的枝叶并进行填埋,防止温度升高后树叶自燃。我们每天三班倒,保证24小时都有人监护巡查。”已经当了20年护林员的王柒平说,“现在我们还有了应急队,全是年轻人。有任何问题,他们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当年我被抽调来当护林员的时候,整个黄帝陵文管所才十几个人。1986年,古柏林遭受虫害侵袭,我们全县人义务上山捉虫。你看现在,50多人的护林员队伍,把古柏林管理得多好!”75岁的梁元德这天已是第二次往返于家和古柏林之间了。从年轻的时候带领全村人为黄帝陵义工义农,到40多岁成为护林员看护古柏,几十年形成的习惯让梁元德即使退休后依然每天都要来桥山上看看,担任义务护林员的角色。

“桥山上的8万多株古柏都是历代守陵人、护林人和前来祭祀人文初祖的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种植的。”谈及古柏林的保护工作,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无数黄陵儿女为保护古柏林默默奉献,他们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但在这片山林间留下了无数平凡而动人的守陵故事。这也是我们13万黄陵儿女作为守陵人的骄傲和自豪!”

晚风徐徐,祭祀广场上的乐舞声还在继续,守陵人的身影仍穿行在林间。跨越千年,一代又一代守护者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同一句承诺:华夏根脉,永世相守。(记者 柏桦)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 |  王   晶

编辑 |  崔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