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牺牲时
陈国民只有12岁
今天,这位75岁的老人
在金陵科技学院志愿者的帮助下
时隔62年,终于“见”到了父亲
“爸爸,爸爸……”
一声声呼唤,听得泪目
这一刻,他哭得像个孩子
↓↓↓
扫码查看
南京日报
2025-04-05 00:09
全文播报
父亲牺牲时
陈国民只有12岁
今天,这位75岁的老人
在金陵科技学院志愿者的帮助下
时隔62年,终于“见”到了父亲
“爸爸,爸爸……”
一声声呼唤,听得泪目
这一刻,他哭得像个孩子
↓↓↓
“爸爸,我带着一家人来看你了……”
4月4日,清明
在南京金陵华侨永久墓园
75岁的陈国民手扶父亲的墓碑
沉默了几秒
马上用手捂住了脸
瞬间泪如泉涌
这座烈士墓的主人
就是他的父亲陈文学
1963年,年仅33岁的陈文学牺牲
长眠于南京
62年后
在金陵科技学院
地方志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帮助下
烈士亲属寻亲圆梦
4月3日,陈国民一行5人
从湖南永州出发
驱车近1300公里
于今日凌晨抵达南京
陈国民的儿子陈友胜告诉记者,“我爸爸很激动,从出发到现在一直没合过眼。”他们从家乡带来了糍粑、白煮肉,用碟子装好摆放于墓碑前。陈国民介绍,这是湖南永州的地方风俗,“60多年了,我们从湖南带来家乡菜,让爸爸再‘尝尝’家乡的味道。”
资料记载,陈文学烈士于1963年在南京因公牺牲,时任原南京军区射击场生产队副队长,曾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一直在找父亲的下落,没有音讯,只知道他当时是在南京牺牲的。”陈国民介绍,父亲牺牲时,母亲曾到南京参加追悼会,家里保留了一张追悼会的黑白照片,上面写着“陈文学同志永垂不朽”。由于母亲去世较早,家中几乎没有人知道陈文学的生平事迹。
父亲牺牲时
陈国民只有12岁
在他的印象里
父亲是模糊的
而对于孙子陈友胜来说
关于爷爷的记忆则更遥远
陈友胜说,“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到爷爷的战友,但他们年纪大了,也记不清了。”他也表示,后续还会想方设法地收集陈文学烈士的信息,希望有线索者能与家属联系。
墓园内
金陵科技学院地方志志愿者协会
志愿者们在为其他烈士擦拭墓碑
正是他们多方努力
才找到了陈文学烈士的家属
志愿者夏羽君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栾川的指导下,地方志志愿者协会义务帮烈士寻亲。他们将长时间无人祭扫的烈士墓碑背面的信息拍摄下来,尝试各种方法寻找亲属。“最大的挑战是信息缺失,很多烈士的记录只有名字和籍贯。但当我们联系到烈士后人,听到他们说‘终于找到了’时,所有辛苦都值得了。”夏羽君说。
南京市自2023年以来积极响应江苏省“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聚合各方力量为烈士寻亲
栾川说:“烈士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他们的精神滋养今天的我们。大学生们热情响应号召,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后续我们会继续这项工作,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这不仅是帮助烈士家属圆梦,更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根脉。”
春风掠过
松涛阵阵
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
思念与传承
陈国民带着子侄面对
重新描红的墓碑深深鞠躬
他说
“终于找到你了,
明年我们带着你的重孙辈一起,
再来看你啊!”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视频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傅超杰 钱建芬 缪越 祝东秀
编辑:陈岑
校对:杨静仪
责编:李思颖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去APP中热议吧
去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