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十五日,万物洁齐,气清景明。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对生命的敬畏,更映射出国家安全的深层意蕴。一盏心灯、一束鲜花,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勾勒出文化传承、生态和谐的立体图景。

清明祭祖,共守文化根脉

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尽显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到了唐宋之后,清明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与上巳节踏青祈福的文化内涵,成为民俗节日。明清时期,扫墓、插柳、放风筝等习俗蔚然成风,成为凝聚家族情感、传承伦理道德的重要纽带。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的节俗意义日渐增强,文化内涵愈加深厚,已然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文化归属的重要载体。每至清明,山河染翠、纸鸢漫天,祭扫追思、缅怀先辈。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深刻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思想血脉,凝聚着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维护文化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继承好、保护好、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共护文明薪火,保障文化安全。

青山绿水,共护生态文明

韶光明媚,天朗气清。清明踏青自古有之,踏青缘起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万物萌动之时,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祭祖之余偕老少迎春郊游于野外,这些顺应天时、融入自然的踏青嬉戏活动,表现出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维护生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树立全面生态安全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密防范境内生态环境样本外流、外来物种入侵等风险,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追思英烈,共筑钢铁长城

清明雨落,山河肃穆。我们在祭奠先祖、哀思故人的同时,不忘追忆、缅怀那些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浴血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以身奠基的英烈们。而他们当中,还有着一群特殊的存在,就是在隐蔽战线上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前赴后继、光荣捐躯的无名英雄。他们中有潜伏敌营的“影子战士”,于无声处传递关乎存亡的情报;有深藏市井的“暗夜星辰”,将革命的火种埋进市井烟火;有蛰伏山川的“无形电波”,用密码编织护佑山河的金锁。渣滓洞中带血的棉絮遗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刑场上高呼真理的最后一课……这些凝固在时光里的壮烈,长留于天地之间。

铭记,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今日的春风里,追思的不只是凝视过往的悲壮,更是触摸信仰的温度。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先烈以忠诚照亮暗途,我们则以众志筑牢堡垒,他们的无名,终将成为千万人接力守护的姓名。让我们以历史为炬,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