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
缅甸地震发生后,中国在住所、教育、金融、卫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援,为灾区民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800顶帐篷、2000张毛毯、3000箱饼干、2000箱矿泉水……4月3日,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在机场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缅中两国以“胞波”相称,两国人民情谊深厚。中国对缅甸的灾后援助及时、高效,缅方对此深表感谢。
截至4月3日晚10点,缅甸7.9级强震已造成3145人死亡,4589人受伤,221人失踪。据缅甸气象和水文局报告,截至4月3日上午,强震后共发生66次余震(仅在3日就记录了5次),震级从3.2级到3.9级不等。频繁的余震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也让当地居民忧心忡忡。救援人员表示,重灾区曼德勒有约500幢建筑物彻底倒塌,800幢部分受损,许多民众在恶劣环境下露宿街头。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利用中国救灾物资,联合当地力量,于4月2日下午建成了缅甸强震后国际救援的首个灾民临时安置点。当晚,中信缅甸又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内比都建成第二个安置点。上述安置点可容纳900名灾民。据了解,中国一汽之后还将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曼德勒、内比都建设多个安置点。在记者收到的来自一处安置点的视频中,一家五口簇拥着站在新搭建好的帐篷前,神态稍显轻松地表示:“在震后,吃饭、睡觉都是难题,现在我们住进了中方搭建好的住所内,终于能好好地睡一觉了。”
4月3日,中国政府援缅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抵达仰光国际机场。陈晓阳摄/光明图片
曼德勒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同时也是缅甸的教育中心。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是缅甸仅有的两所外国语大学之一,与广西民族大学渊源深厚,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受到地震影响,曼外的校舍出现多处裂缝和毁损。得知情况后,广西民族大学缅甸语系校友自发组织了捐赠。曼外副校长温巴巴苗表示,缅中交流源远流长,此次援助是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两校之间情谊的生动体现。除广西民族大学之外,还有多所国内高校缅甸语专业的学子,纷纷投入到此次缅甸抗震救灾行动中,用语言优势搭建起中缅双方沟通的桥梁。
强震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仰光分行和中国银行(香港)仰光分行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出台一系列精准金融服务措施,开通绿色通道,为抗震救灾善款划转和赴缅救援团队提供坚实的金融后勤保障。同时,各银行强化境内外机构协作联动,全力为受灾中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在获悉缅甸驻昆明总领事馆急需开立专项账户,用于接收社会各界援助款项时,中国工商银行仰光分行第一时间联动多个境内分行,快速完成尽职调查及账户开立,为缅甸地震赈灾款项的及时到位筑牢了根基。
内比都金莲运动中心的临时医院收治了大量骨折和有外伤的病人。在这里,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与缅方医疗团队一起诊治伤患,并带去了一批急需的医疗物资。在户外,中国的救援队伍也步履不停。由于灾区气温持续偏高,白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作业区蚊虫滋生,中国国际救援队带头在队员营地和救援点开展防疫消毒工作,并加强队员健康监测,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咨询。
此次救灾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缅甸办事处联系当地社会组织,携手开展援助灾区行动,与中缅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共同筹集资金、组织采集物资,并由中国一汽解放集团国际汽车有限公司支持运送到内比都、曼德勒等地。缅甸教育部常秘昂觉在物资发放现场表示,感谢中方积极向受灾民众伸出援手。
(光明日报仰光4月3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4日 03版)
[ 责编:王蕾 ]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