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琼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和重庆市话剧院共同打造的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川籍作家罗伟章的“人民文学奖”获奖小说《谁在敲门》,由喻荣军编剧,王筱頔导演。
话剧《谁在敲门》,是一部为时代立传的作品。所谓为时代立传,即用表现时代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彰显时代精神价值,让精神价值回归到中华民族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中。
话剧《谁在敲门》将原著小说情节凝练在川东农村老人许成祥的生日、住院、葬礼和尾声监狱探监共4个场景中,表现农村老人及子女辈与孙子辈在时代变迁中的际遇与命运,全景式地刻画出新时代农村发展转型时期人物的精神面貌,并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彰显出时代的精神价值。演员演技精湛,舞台叙事清晰,结构完整,主题深刻,川味、川情真切感人,带给观众非常好的观剧体验。
在众多人物中,串起全剧的灵魂人物是许春明,许家的老四,也是老人的第三个儿子。他与他的兄弟姐妹以及数十个侄儿、侄女等人物形象相比,最鲜明的特点是,他是一个文人形象,是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知识分子。全剧的精神价值,在许春明的叙述中呈现出来。
作为剧中的主人公,许春明也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伤痕”一代的文人,而是一个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新时代文人担当的形象,也是一个精神价值可以与数千年文人士大夫一以贯之的文人形象。
彻底摆脱“伤痕”文学时代文人特征的新时代文人形象。
至诚,是许春明身上明显的人格特点,他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西方叙事影响的“伤痕”文学及电影中,文人身上带着伤痕的讳莫如深和欲言又止,而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与乡村土壤的自立自强与坦荡真诚。他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因为他经历着、参与着事情的全过程,所以他也快乐着剧中人的快乐,悲伤着剧中人的悲伤。
由于他是从故事的发生地燕儿村凭借读书学习走出大山的,并且成为一位能感知时代的优秀诗人和一位具有较好判断力、洞察力的文学期刊编辑,所以他能更理性客观、深刻智慧地成为故事的讲述者,甚至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他有更全局的视野,能共情、同情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面对时代的变迁,他沉着坚韧,不怨天、不尤人,如切如磋,能守正、敢创新,展现出文人的正气与君子形象。这样的形象可以让无数人产生时代的共鸣感,虽然主人公身上有很多不如意,但精神价值的积极向上,健康崇高,足以带给人阳光温暖的力量,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罗伟章曾说,创作小说要把握住其中的变与不变。如果说许春明的新时代的文人形象突破了以往伤痕文学时代的文人形象是“变”,那么,回归千百年来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变”。
回归传统文化价值的士大夫文人人格形象。
许春明是整个大家庭责任的担当和道德良心的维系者。面对家人,他身上展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应该有的道德品质,对故土的忧心,对父亲的孝,是忠孝节义。对兄弟姐妹的照顾与关怀,何尝不是中华美德“悌”的内涵。对晚辈的引导,是慈爱的彰显。他明是非,对姐夫一家虽有感恩,但也对作为村干部的姐夫在工作中掩盖事故死亡数据感到不认同。他如古代的君子士大夫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应对着家人和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心怀明德,严谨恭敬。
他作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又作为文人的叙述者,呈现出来的叙述角度,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正统的叙事角度,正史的叙述视角。这是一种守正的力量,客观且崇高。这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这样的叙述视角,就是让正义得到彰显。
在全景式的故事中,正因为有了许春明这个角色守正的力量,其他角色的邪与正,也就一目了然。自古以来,以文化人、传统儒家精神彰显的时代,就是大道之行的时代。所以,许春明作为一个有着传统文人人格精神的形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让当下的文艺创作,接上了维系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精神一以贯之的道统。
新时代川渝文化与文人独立精神叙事。
近段时间以来,川派文化屡屡在不同领域带来现象级的作品,如李子柒的乡土及非遗短视频,刀郎的音乐及演唱会,饺子导演的两部哪吒电影,以及最近爆火的短剧《家里家外》等,在其所在领域皆因其独特的文化叙事而独树一帜。小说版《谁在敲门》与话剧版《谁在敲门》也一样,都是源于川渝文化精神的独特的文化叙事。
总的来说,这些现象级的文艺作品都是基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十年磨一剑的文艺创作精神,都有着独特的文艺价值观,都在坚定地传递着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在为时代立言。优秀川派文艺作品的横空出世,与四川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有关。
跟其他作品相比,《谁在敲门》更彰显文人文化精神的传承,这应该与小说作者罗伟章的成长背景和教育背景有关。罗伟章生活、成长和工作都在巴蜀大地,比较独立的文化和教育氛围,孕育了如罗伟章这样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者的独立人格精神。
总之,相比较于小说版《谁在敲门》对人性心理的铺陈与刻画,话剧版凝练的4个场面,通过一声声敲门推动情节发展,通过一句句闲谈交流,串起20多个人物形象,再通过转场环节许春明的叙述,凝练地揭示了作品中的精神价值。
虽然与原著小说相比,话剧叙述的张力也许稍显不足,但话剧直观的叙事,清晰明了,无论对文学作品还是对作品精神的传播,都直接有效。推广开来,一定会很好地做到以文化人。
作者简介
郑建琼,国学老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吟诵专委会副主任。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